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的传入风险评估报告
任彤1汪琳1尹羿1赵相鹏1马树宝2郑娟2
蒲静1高志强1张伟1张利峰1
摘要本文为评估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跨境传播风险提出科学可行的防控措施,基于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对CCVD 进入我国的可能因素进行了风险分析。分析认为,CCVD 的传入威胁主要来自疫区的活养殖斑点叉尾鮰等活敏感鱼类,还有用于食用的活敏感鱼类,以及冰冻、冰鲜的敏感鱼类。因此,根据进口对象制定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检疫措施,对有效控制CCVD传入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传入风险;风险评估
Report on Risk Assessment of Introduction of ChannelCatfish Virus Disease
REN Tong1WANG Lin1YIN Yi1ZHAO Xiang-Peng1MA Shu-Bao2ZHENG Juan2PU Jing1
GAO Zhi-Qiang1ZHANG Wei1ZHANG Li-Feng1
AbstractIn order to assess the risk of cross-border transmission of the Channel catfish virus disease(CCVD)and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control measures,the risk factors of CCVD entering into China were analyzed based on its eti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the main threats of CCVD entering into China were the living Ictalurus punctatus and other sensitive fishes from CCVD epidemic area,followed by living sensitive fishes used for food and frozen and chilled sensitive fishes. Therefore,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import objects,different risk management schemes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corresponding quarantine 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entry of CCVD into China.
Keywords Channel catfish virus disease(CCVD); imported risk; risk analysis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hannel catfish virus disease,CCVD)是由斑点叉尾鮰病毒( Channel catfish virus,CCV)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一、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 的二类传染病。斑点叉尾鮰和相近的其他鮰对其易感,天然水体下病毒只感染鮰幼鱼和鱼苗,刚孵化鱼苗死亡率达100%。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也被称为“沟鲶”,属于鲇形目、鮰科。斑点叉尾鮰商业化养殖占美国有鳍鱼类总养殖产量的50%~85%。我国于1984年从美国引进后,在不少水产养殖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展了斑点叉尾鮰的养殖,其养殖规模还在逐步扩大。但是,近年来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的流行,对斑点叉尾鮰养殖生产的威胁日益增加。尽管我国目前尚无发生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的相关报道,但近年来国内已有疑似病例的流行和发生,给斑点叉尾鮰的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因此加强对该病的检测监控,防止该病在我国的发生、传播和大规模流行迫在眉睫[1]。
1 病原生物学
引起这种疾病的病原为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CCV),该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1968年,由Fijan首次分离;1971年,根据形态学特征被鉴别为疱疹病毒。病毒粒子从内到外分别为双链DNA核酸、衣壳(Capsid)、被膜(Tegument)、囊膜(Envelope)和糖蛋白(Glycoprotein)。病毒粒子大小约175~200nm,外层囊膜内含有一个直径约100nm的二十面体核衣壳,由162个壳粒组成。该病毒可以在斑点叉尾鮰卵巢上皮细胞(CCO)、鲑(Salma)心脏上皮细胞(CHH-1)、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肾脏纤维芽细胞(EK-1)、草鱼鳍条细胞系(GCF)、鲤鱼上皮瘤细胞系(EPC)等株化细胞上生长,还可以感染其他多种鱼类的细胞系。细胞培养病毒粒子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该病毒对乙醚、氯仿、酸、热处理敏感,在甘油中保存和反复冻融都会影响病毒毒力。冻融对病毒毒力影响显著,每冻融一次将失去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侵染力。病毒在-75℃以下可长期保存;25℃时,病毒在池水中能存活2d,在曝气的自来水中可存活11d;4℃时,病毒在池水中能存活近1个月,在曝气的自来水中可存活近2个月;病毒在池底淤泥中迅速失活,因为底泥对病毒有吸附力[2-6]。
2 病原的致病性与临床症状
20世纪60年代,斑点叉尾鮰病毒病在美国最先发现并流行,我国大多数养殖斑点叉尾鮰的地区都曾受到过这种疾病的危害。在自然条件下,斑点叉尾鮰病毒仅感染斑点叉尾鮰,且主要对小于1龄、体长小于15cm的鱼苗、鱼种产生危害,但成鱼也可能发生隐性感染,成为带毒者。不同品系的斑点叉尾鮰对病毒的敏感程度不同,杂交品系感染率最低。CCVD的流行水温是20~30℃,在此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发病速度越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当水温在25~30℃时,病程比较短,一般为3~7d,死亡率可达90%以上。有研究者的观察结果证明,当饲养水温为19℃时,由此病导致斑点叉尾鮰的死亡率最高可达14%,而当水温在15℃以下时,病鱼的症状不明显,也无死亡现象发生。同时,该病还可以继发柱形黄杆菌(Flavobacterrium columnare)、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感染而导致并发症,加速感染鱼的死亡。该病毒主要通过鱼体接触和疫水而发生水平传播,带毒成鱼是其传染源。同时,现在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这种病毒还可以经受精卵而发生垂直传播。染病的第一个信号是摄食活动的减弱,甚至不食,离群独游,反应迟钝,还可以看到鱼不规则地游动,时常无目的地打转,其间有一个短暂的激烈活动,然后是长时间的无生气,然后大量的鱼聚集在孵化池和池塘的边缘,并且头朝上、尾朝下悬挂着,最后沉入水底衰竭而亡。患这种疾病的病鱼皮肤及鳍条基部出血,腹部、肌肉组织有许多小的出血点。鳃苍白暗淡,有时轻微出血;鳃丝苍白或出血,一侧或两侧眼球突出;部分病鱼可见肛门红肿外突。经解剖检查,肌肉、肝、肾、脾等组织有出血区,脾脏往往呈浅红色、肿大;胃膨大,有黏液分泌物;肠灰白色等病理状态。在病鱼的体腔可以发现黄色和淡血色的液体;消化道无食物,但是可能充满黄色的液体;肝和肾苍白并且有少量出血;脾通常是黑色并且有扩大现象。使用显微镜检测时,发现病毒引起的损伤主要在肾脏,肾的分泌和造血部位可以看见出血和死的组织。在腹腔和别的部位,液体的积累主要由肾衰引起。同时,造血组织的破坏和出血,导致鳃部、肝和肾的表面苍白,而脾、肝、肠道、胰腺和脑的损伤要小一些[6-7]。
3 病原生物学检查方法
对于斑点叉尾鮰这种疾病,可以根据病鱼规格、症状、病变和流行季节的特点作出初步诊断。通过组织病理学作出进一步诊断,根据病鱼肾脏造血组织及排泄组织的灶性坏死;肝充血、出血、坏死及消化道、骨骼肌的出血;胰腺的出血和灶性坏死,特别是在肝细胞内发现嗜酸性胞浆包涵体可作出进一步诊断。通过培养的细胞,如斑点叉尾鮰卵巢细胞(CCO)上分离病毒,然后进行中和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PCR技术等进行实验室确诊。通过细胞培养分离CCV是经典方法。病毒感染细胞后2h可观察到合胞体形成,4h即可在超薄切片的细胞核内观察到新复制的病毒粒子,10~12h感染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血清学检测主要是应用标准血清通过免疫沉淀、酶联免疫、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方法进行抗原抗体反应检测[7]。
4 疾病防治
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故要以预防为主,而有效防治该病应从6个方面入手。
4.1 消毒与检疫
消毒与检疫是控制CCVD流行的最有效方法。氯消毒剂在有效氯含量20~50mg/L时,可有效杀灭CCV。同时,严格执行检疫制度,控制CCVD从疫区传入非疫区。
4.2 避免用感染CCV的亲鱼进行繁殖
由于CCV感染亲鱼后,可通过垂直传播感染鱼苗、鱼种,因此只有选用无抗CCV中和抗体和没有CCVD病史的亲鱼用于繁殖。
4.3 降低水温,终止CCVD流行
在CCVD流行时,引冷水入发病池,降低水温到15℃,可终止CCVD流行,从而降低死亡率。
4.4 防止继发感染
在CCVD流行时,可在饵料中适当添加抗生素,如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等,防止细菌继发性感染而加速病鱼死亡。
4.5 减少应激,给予充足的溶氧
在CCVD流行时,应注意保持好的水质,溶氧应尽量保持在5mg/L以上,同时应避免一些应激性的操作,如拉网作业等,以降低病鱼的死亡率。特别要注意的是,在鱼病暴发时,尽可能地避免拉网和运鱼。
4.6 免疫防治
目前,国外已研制出灭活苗、弱毒苗和亚单位苗,试验证明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都因为成本较高或免疫途径不方便,而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与应用。有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皮质醇或对斑点叉尾鮰注射多聚次黄甙和胞嘧啶核苷酸能增强感染能力。
5 危害因素的确定——风险识别
根据流行病学的知识,一场流行病要能发生,需要有传染源(敏感动物、病原携带者、其他可能的携带者如机械传播包装等)、传播途径(如水、运输等)、传播对象(敏感宿主)三个环节。
由于该分析报告的范围已经限定在斑点叉尾鮰病毒,所以评估的风险因子就是CCV这个病原。需要确定的是一切可能携带CCV进入我国的各种因素,并逐一评估这些因素的风险大小(传入评估),以及我国养殖业情况和有关动物检疫政策(定殖评估),最后进行总的危害评估,以及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
根据对病原和流行病学的分析,可能导致CCV进入我国的可能因素有敏感动物包括活的(亲鱼、鱼苗、食用鱼、鱼卵)、冰鲜的、冷冻的、半熟制品、已加工制品,非敏感动物包括活的(亲鱼、鱼苗、食用鱼、鱼卵)、冰鲜的、冷冻的、半熟制品、已加工制品,以及水、包装物、运载工具、操作工具和人员等。因此,根据可能产生的不同程度的风险,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逐一评估:
图一:
6 我国水产养殖业情况和有关动物检疫政策
6.1 中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概述
2013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将锦鲤疱疹病毒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2008年底发布的新版《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将斑点叉尾鮰病毒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三十二条:发生二类动物疫病时,应当采取下列控制和扑灭措施:(一)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限制易感染的动物和动物产品及有关物品出入等控制、扑灭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三十五条:二、三类动物疫病呈暴发性流行时,按照一类动物疫病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三十七条: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时,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疫区易感染的人群进行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三十八条:疫区内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兽医主管部门依法作出的有关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藏匿、转移、盗掘已被依法隔离、封存、处理的动物和动物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三十九条:发生动物疫情时,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运输部门应当优先组织运送控制、扑灭疫病的人员和有关物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四十条: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突然发生,迅速传播,给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以及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构成重大动物疫情的,依照法律和国务院的规定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6.2 我国水产养殖情况
斑点叉尾鮰,属于鲇形目、鮰科。斑点叉尾鮰商业化养殖占美国有鳍鱼类总养殖产量的50%~85%。我国于1984年从美国引进后,在不少水产养殖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展了斑点叉尾鮰的养殖,其养殖规模还在逐步扩大。随着我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进境水生动物种苗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CCV一旦进入我国引起暴发流行,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使养殖业遭受经济重创。因此,在国家层面上加强检疫,避免CCV进入我国是目前比较有效的预防措施。
7 病原传入、定殖、传播和危害的可能性评估
7.1 风险评估的原则
为了避免CCV随进口鱼类传入我国,显然需要对鱼类的进口进行必要限制。面对日益开放的世界贸易市场和激烈的贸易竞争,输出国会要求我们提出科学解释。为了能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些措施是必要的而非贸易壁垒,就有必要进行风险分析。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SPS协定的有关原则,所采用的卫生措施,应当将其对贸易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即措施仅在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限度内实施,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如无充分的科学证据则不再维持,特别是不得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同时,风险分析中提出的措施,不仅与SPS协议原则相一致,还应当可操作性强、易于实施。
7.2 敏感动物(亲鱼、鱼苗、食用鱼、鱼卵)
传入评估:斑点叉尾鮰病毒感染的敏感动物仅限于斑点叉尾鮰,且主要对小于1龄、体长小于15cm的鱼苗、鱼种产生危害,但成鱼也可能发生隐性感染,成为带毒者。CCV在10~35℃均可存活传播,在20~30℃情况下病毒更容易存活,温度范围广。因此,进境斑点叉尾鮰鱼卵、鱼精液、鱼苗、成鱼、携带水体、载体容器极有可能导致病毒传入,如有传播途径及易感宿主,还有定殖传播的可能性。CCV的传播不需要载体,因而使控制较为困难。一旦传入,会对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发生评估:这里所指活的斑点叉尾鮰是可被养殖的,包括暂养,因此能和养殖用水接触。如果鱼带有CCV,毫无疑问可以通过水传播病毒,从而造成疾病,因此存在很高的发生疾病的风险。传播到远方水域,引起其他地方斑点叉尾鮰的发病是完全可能的。中国地域辽阔,气温和水温相差很大,但大多数地区都有水温在20~30℃的最适发病温度的季节。只要病毒扩散到一定地区,那个地区有斑点叉尾鮰养殖,则暴发CCV是肯定的。
后果评估:在我国斑点叉尾鮰的养殖大量存在,并且有CCV感染的报道。国内的养殖户对CCV的危害基本上认识不足,很少有人主动关注这个威胁,对疾病防控知识方面基本上是仅对已经出现的疾病四处求医,很少有防止病原进入的思维和概念。因此,在国家层面上加强检疫,避免CCV进一步进入我国是目前比较有效的预防措施。
风险预测:综上所述,CCV随斑点叉尾鮰等敏感动物进入中国的风险很大,并且一旦进入会迅速扩散,在广大地区造成疾病流行。由于该病毒可存在于海水中,影响正常养殖,而且会逐渐扩散,因此会对斑点叉尾鮰养殖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危害水产养殖业,并且给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综合评估还是属于高风险因素,必须加以严格控制。
7.3 冰冻和冰鲜的敏感鱼类
传入评估:由于冰冻和冰鲜鱼在死亡之前的状况未知,不一定都是由无临床症状的健康鱼制成,有可能混入已经死亡的鱼。而这部分鱼带CCV的风险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带毒率要高于活鱼。特别是水产品的来源很难追溯,有可能是多个不同地方的鱼的混合体,因此有很高的传入风险。
发生评估:由于冰冻和冰鲜鱼一般都是用于食用或加工,和养殖水域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对于仅仅用于人类食用的敏感鱼类,发生的风险相对较低;对于用来加工成产品的敏感鱼类,则风险主要来自加工后的废水和废弃物。如果废弃物流入和养殖水域相同的水中,则同样会有传播疫病的风险,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管理,这属于中等程度的风险。
后果评估:相对活的敏感鱼类而言,冰冻和冰鲜的敏感鱼造成养殖斑点叉尾鮰等敏感鱼类损失的机会相对要少,属于中等风险。
风险预测:由于冰冻和冰鲜的敏感鱼接触水域机会少,接触到敏感的养殖鱼可能性更少,因此通常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属于中等风险,需要适当进行管理。
7.4 用做鲜活饵料的鱼类(野杂鱼)
传入评估:用做鲜活饵料的野杂鱼通常种类复杂,几乎难以保证里面没有对CCV敏感的鱼种。如果来自疫区,则存在带入病原的很大风险。而来自非疫区的则是低风险的,因此存在中等程度的传入风险。
发生评估:如果这些野杂鱼来自疫区,当然毫无疑问地会在喂鱼的过程中将病毒传到鱼而导致发生疾病。但在用野杂鱼喂食的养殖鱼中,对CCV敏感的种类不是很多,因此只有中度发生疫病的风险。
后果评估:同发生评估。由于用野杂鱼喂食的养殖鱼种大多数都对CCV不敏感,主要后果是将CCV带入该水域,有可能扩散到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渔场,造成疾病流行,因此后果不会很严重,属于中等风险。
风险预测:综上所述,当鱼被直接用来作为养殖鱼的鲜活饵料时,由于其中的敏感鱼有可能携带病毒,在没有经过杀灭病毒的处理就直接喂鱼,会导致病毒到处扩散,存在传播病原的较大风险。但由于喂野杂鱼的养殖鱼类中对CCV敏感的鱼种不多,所以其风险不是很高,属于中等程度的风险,但也需要一定的管理。
7.5 敏感鱼加工后的产品
这里包括121℃热消毒并密封的鱼产品(即热处理至少3~6分钟或任何等效时间/温度);巴氏杀菌的鱼产品,90℃热处理至少10分钟(任何等效时间/温度);机械烘干去内脏的鱼(即在100℃热处理30分钟或任何等效时间/温度);鱼油;大肠鱼粉;鱼皮皮革。由于这类产品都经过一定条件的处理,其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已经达到能灭活CCV的条件,即便在加工前可能带有病毒,在加工后也不存在携带CCV的任何可能性。而在加工过程中可能排出带有病毒的水或者废弃物也在出口国,而不在进口国。因此,无论是传入病原、发生疾病和发生后果方面都属于低风险,没有发生疾病的可能性,完全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7.6 其他非敏感鱼类(包括活的和其他形式的产品)
传入风险:非敏感鱼类体内不会带有CCV,携带病毒主要以机械传播的形式进行。如果来自非疫区,不可能带有病原。如果来自疫区,活鱼需要对随鱼运输的水进行消毒,对鱼的体表也进行相应的消毒,就可以把携带病原的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而冰冻、冰鲜鱼携带病毒本来就很少,而且是用来食用的,和养殖水域接触的可能性也很少,传入风险很低。鱼肉和加工后的产品即便是敏感鱼类也是属于低风险,所以非敏感鱼类的鱼肉和加工后的产品也同样属于低风险。
发生评估:属于低风险。
后果评估:属于低风险。
风险预测:除了活鱼需要对从疫区来的水和鱼进行常规消毒外,其他如冰冻、冰鲜、鱼肉和加工后的产品都是属于极低风险,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
7.7 运输活鱼的水、包装、运输工具和用具等
传入评估:来自疫区的活鱼,特别是敏感鱼,其随鱼运输的水、包装、运输工具和用具是可能携带病毒的,而且CCV对环境的耐受力比较强,能存活很长时间,所以有可能作为传染源进入我国。但是来自非疫区的则没有风险,所以其传入风险不确定。
发生评估:同上所述,来自疫区的有可能会引起进口鱼所在水域的敏感鱼发病,而来自非疫区的则不会。
后果评估:总的来说还是属于较低风险。
风险预测:由于总的风险不是很高,只要对水和包装等进行消毒后,即可把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7.8 风险评估小结
通过对上述几种不同情况分别进行风险评估后,得出如下结论,见表1。
8 风险管理方案
8.1 敏感活动物(包括亲鱼、鱼卵和鱼苗)
在流行季节对出口的养殖场进行不短于两年的连续监测,特别是要求出口国重点检测自然死亡和濒死的鱼。即在实践中,需要每天收集常规死亡的样品。20个病样一组置于封口袋中,于-20℃冻存,直至收集到250个样本,然后进行检测。因此,对出口国要求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在进口后对其进行严格检疫。建议不要从疫区进口、不要在流行季节进口,并且尽量进口鱼卵,并对鱼卵进行消毒处理,同时不要进口活鱼,特别是1龄以下的鱼苗。
8.2 冰冻和冰鲜的敏感鱼类
对进口冰鲜和冰冻的敏感鱼类,需要有和活鱼相似的检疫措施。建议不要从疫区进口,并在进口后取样进行常规检疫。
8.3 用做鲜活饵料的鱼类(野杂鱼)
由于野杂鱼如果带有CCV,在用作鲜活饵料的情况下,无法进行病毒灭活处理。因此,建议不要用野杂鱼做鲜活饵料,改用经过处理后的野杂鱼做饵料,或者禁止用疫区的野杂鱼做鲜活饵料,仅用非疫区的野杂鱼做鲜活饵料。
8.4 敏感鱼加工后的产品
低风险,可以自由贸易。
8.5 其他非敏感鱼类(活的和其他形式产品)
对CCV不敏感的鱼,只有机械传播病毒的可能性,所以需要了解出口渔场的位置。如果是从疫区来的活鱼,则需要对鱼带水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就可以放行。同时,对水和包装物等进行适当处理。而只要不是来自疫区的活鱼,或者虽然来自疫区,但是冰冻、冰鲜或者加工后的产品都是低风险的,可以自由贸易。
8.6 运输活鱼的水、包装、运输工具和用具等
由于水、包装等是否带有病毒和鱼的来源(是否来自疫区)、鱼的种类(是否敏感)有关,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带病毒数量通常很少,难以检测。因此,不建议采用检测是否带毒再采取相应措施的方法,而是对运输用水和包装等进行常规消毒的强制措施,即可将输入CCV的可能性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8.7 小结
9 结论
CCV是一种对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带来严重危害的病毒病,必须尽一切努力阻止该病传入我国。根据对病原和流行病学的分析,确定导致CCV进入我国的各种可能因素。根据可能产生的不同程度的风险,可分为活的敏感鱼类、冰冻和冰鲜的敏感鱼类、用做鲜活饵料的野杂鱼、加工后的鱼产品、其他活的非敏感鱼类和运输活鱼的水、包装、运输工具和用具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估。
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由CCV感染斑点叉尾鮰引起斑点叉尾鮰病毒病,是对我国养殖斑点叉尾鮰带来严重危害的一种病毒病。
风险分析的结果建议,传入CCV的主要威胁是来自疫区的活的斑点叉尾鮰,其次是冰冻和冰鲜的斑点叉尾鮰,需要根据感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检疫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携带病毒的鱼进入我国。对进口活的斑点叉尾鮰,必须要求出口渔场进行两年以上的监测,并实行对自然死亡的鱼收集250尾以上进行检查,才能得到可信的结论。而鱼肉、鱼加工后的制品,以及其他非敏感鱼类的进口,则是低风险的,可以自由贸易。对运输活鱼的水、包装等需要强制进行常规消毒,而不是进行检测。
这些检疫措施,是按照SPS的原则和科学原则提出来的,不仅能保障进口鱼类对我国水产养殖的安全,还能把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表1 风险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1]王娜,张旻,景宏丽,等.斑点叉尾鮰病毒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的建立 [J].畜牧与兽医, 2018,50(5): 89-92.
[2]Davison A.Channel catfish virus: a new type of herpesvirus [J].Virology,1992,186: 9-14.
[3]Davison A J, Eberle R,Ehlers B,et al.The order Herpesvirales[J].Arch Virol,2009,154 (1): 171-177.
[4]Liu Y L,Yuan J F,Wang W M,et al.Identification of envelope protein ORF10 of channel catfish herpesvirus[J].Can J Microbiol,2012,58: 271-277.
[5]Larry A H,Mary RR ,Lora P H,et al.Susceptibility of channel catfish fry to CCV challenge increases with age[J].Dis Aquat Org,
2004,62: 27-34.
[6]刘玉林,王敏,王为民.斑点叉尾鮰病毒性疾病综述[J].水利渔业.2006,26(6):84-96.
[7]行业标准. SN/T 4289-2015.斑点叉尾鮰病毒病检疫技术规范[S].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