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国大豆进口形势及效应分析
作者:王雅丽1 季新成2 连 欣1 李 童1 刘萃波1 王 利1*
王雅丽1 季新成2 连 欣1 李 童1 刘萃波1 王 利1*
摘 要 大豆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我国也是全球大豆第一大进口国。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其中对饲料蛋白的需求不断攀升。近年来,大豆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进口来源国相对集中。本文对我国大豆生产和贸易状况进行梳理,分析了大豆进口对增加国内供给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及对抑制我国大豆生产、影响我国财政支农效果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同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大豆;生产;进出口贸易;产业;供给
Analysis of China's Soybean Imports Situation and Its Effect
WANG Ya-Li1 JI Xin-Cheng2 LIAN Xin1 LI Tong1 LIU Cui-Bo1 WANG Li1*
Abstract Soybean is the largest impor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and China is also the largest importer of soybeans in the worl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domestic consumption level, the dietary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as a result, the demand for feed protein is rising. In recent years, the dependence of soybean import has been increasing constantly, and the source countries are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This paper combs the status of soybean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China, analyzes the positive impact of soybean import on increasing domestic supply and the negative impacts on China's soybean production and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forecast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Keywords soybean; production;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ndustry; supply
我国农业贸易体量巨大,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大豆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80%以上被用来做蛋白饲料。中美经贸摩擦让大豆成为全球瞩目和热议的焦点。据农业农村部和中国产业信息网消息,2019年我国进口大豆8851万吨,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85%左右,约占全球大豆进口量的60%。大豆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作物,通过进口有利于缓解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目前,国内有需求而生产成本又相对较高,依据比较优势理论,通过进口满足国内大豆需求,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也是理性选择的必然[1]。
1 我国大豆生产和贸易概况
1.1 生产规模
1.1.1 总产量及占比
我国大豆产量稳居全球第四位,与我国大豆主要进口来源国美国、巴西、阿根廷等相比,产量差异较大(见表1)。在有限耕地资源下,由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紧缺,大豆种植面积逐渐缩水。我国加入WTO以来,大豆产量于2004年达到最高值1740.2万吨,之后有所下降。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豆振兴计划”,大豆产量出现大幅增长,由2018年的1596.7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1810万吨,全球占比也出现回升,由2018年的4.07%上升至2019年的5.29%①。总体而言,我国大豆总产量及全球占比增长缓慢。
表1 1998~2018年世界大豆主产国产量占比及全球总产量
Table 1 The proportion of world's main soybean producing countries and global soybean production from 1998 to 2018
(单位:%;万吨)
年份 | 美国 | 巴西 | 阿根廷 | 中国 | 印度 | 巴拉圭 | 加拿大 | 乌克兰 | 俄罗斯 | 玻利维亚 | 全球产量 |
1998 | 46.59 | 19.55 | 11.70 | 9.46 | 4.46 | 1.78 | 1.71 | 0.02 | 0.18 | 0.70 | 16012.88 |
1999 | 45.76 | 19.64 | 12.67 | 9.03 | 4.49 | 1.93 | 1.76 | 0.03 | 0.21 | 0.61 | 15781.55 |
2000 | 46.53 | 20.35 | 12.48 | 9.55 | 3.27 | 1.85 | 1.68 | 0.04 | 0.21 | 0.74 | 16130.84 |
2001 | 44.44 | 21.41 | 15.19 | 8.70 | 3.37 | 1.98 | 0.92 | 0.04 | 0.20 | 0.65 | 17702.07 |
2002 | 41.45 | 23.27 | 16.58 | 9.12 | 2.57 | 1.82 | 1.29 | 0.07 | 0.23 | 0.69 | 18095.07 |
2003 | 35.04 | 27.24 | 18.27 | 8.08 | 4.10 | 2.21 | 1.19 | 0.12 | 0.21 | 0.83 | 19057.35 |
2004 | 41.36 | 24.11 | 15.36 | 8.47 | 3.35 | 1.74 | 1.48 | 0.18 | 0.27 | 0.77 | 20554.81 |
2005 | 38.92 | 23.86 | 17.85 | 7.62 | 3.86 | 1.86 | 1.47 | 0.29 | 0.32 | 0.79 | 21454.28 |
2006 | 39.27 | 23.68 | 18.30 | 6.81 | 4.00 | 1.72 | 1.56 | 0.40 | 0.36 | 0.73 | 22155.89 |
2007 | 33.15 | 26.32 | 21.60 | 5.79 | 4.99 | 2.73 | 1.22 | 0.33 | 0.30 | 0.73 | 21979.31 |
2008 | 34.92 | 25.88 | 20.00 | 6.72 | 4.28 | 2.73 | 1.44 | 0.35 | 0.32 | 0.54 | 23122.35 |
2009 | 40.95 | 25.67 | 13.87 | 6.71 | 4.46 | 1.73 | 1.60 | 0.47 | 0.42 | 0.85 | 22338.08 |
2010 | 34.20 | 25.94 | 19.87 | 5.69 | 4.80 | 2.81 | 1.68 | 0.63 | 0.46 | 0.64 | 26508.84 |
2011 | 32.22 | 28.60 | 18.69 | 5.54 | 4.67 | 3.18 | 1.71 | 0.87 | 0.63 | 0.71 | 26160.17 |
2012 | 34.31 | 27.28 | 16.62 | 5.39 | 6.08 | 1.80 | 2.11 | 1.00 | 0.70 | 1.10 | 24133.72 |
2013 | 32.91 | 29.43 | 17.76 | 4.30 | 4.27 | 3.27 | 1.93 | 1.00 | 0.55 | 1.02 | 27767.26 |
2014 | 34.89 | 28.32 | 17.43 | 3.97 | 3.39 | 3.26 | 1.97 | 1.27 | 0.77 | 0.92 | 30634.85 |
2015 | 33.08 | 30.15 | 19.01 | 3.65 | 2.65 | 2.74 | 2.00 | 1.22 | 0.84 | 0.96 | 32330.67 |
2016 | 34.84 | 28.72 | 17.52 | 3.81 | 3.92 | 2.73 | 1.97 | 1.27 | 0.94 | 0.95 | 33561.38 |
2017 | 34.01 | 32.50 | 15.57 | 3.72 | 3.10 | 2.97 | 2.19 | 1.10 | 1.03 | 0.76 | 35302.68 |
2018 | 35.46 | 33.81 | 10.84 | 4.07 | 3.95 | 3.17 | 2.08 | 1.28 | 1.15 | 0.84 | 34871.23 |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①因我国农业农村部和FAO大豆产量数据截至2018年,文中2019年大豆产量数据来源于《经济日报》报道的《我国大豆不存在供应短缺问题》,2019年我国大豆全球占比是据该报道的数据计算得出,报道链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04/12/t20200412_34661459.shtml。
1.1.2 单产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我国大豆单产比较稳定,基本保持在1700~1800公斤/公顷之间,而全球大豆均产高于2000公斤/公顷(数据来源:FAO)。国产大豆均为高蛋白的非转基因大豆,而其他大豆主产国主要种植出油率高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大豆具有抗虫抗旱等优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报告,2018年全球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达到959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50%;从全球单一作物的种植面积来看,转基因大豆的应用率为78%。我国大豆单产低,究其原因,主要受降水、光照、病虫害等自然气象条件和种植制度及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大豆重茬种植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单产下降,且减产幅度随着重茬年限增长而增大,重茬种植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是病虫害增加。
1.1.3 生产者成本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13年我国大豆生产者成本为869.7美元/吨,之后有所下降,2015年降为581.5美元/吨,但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400.23美元/吨,且与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大豆主产国相比,我国大豆生产者成本明显最高(见表2)。从种植规模来看,我国大豆多为农户小面积种植,而美国等大豆主产国为机械规模化农场式种植。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9》显示,中美大豆成本存在显著差异,2018年,中美大豆单位产量人工成本分别为1.62元/千克和0.12元/千克,中美土地成本分别为258.05元/亩和158.5元/亩,中美机械作业费分别为85.33元/亩和11.46元/亩,中美大豆单位种植面积肥料费分别为50.72元/亩和26.24元/亩。总体来看,我国大豆生产人工投入高、机械化水平低,从肥料费用等因素可看出科技研发投入不高。
表2 1998~2018年世界大豆主产国生产者成本及全球平均水平
Table 2 The producer cost of the global average and of world's main soybean producing countries from 1998 to 2018
(单位:美元/吨)
年份 | 美国 | 巴西 | 阿根廷 | 中国 | 印度 | 巴拉圭 | 加拿大 | 乌克兰 | 俄罗斯 | 玻利维亚 | 全球平均 |
1998 | 181 | 193.9 | 212.1 | 362.4 | 192.7 | 181.90 | 211.0 | — | — | 159.0 | 414.37 |
1999 | 170 | 145.0 | 167.1 | 283.9 | 196.3 | 109.60 | 177.0 | — | — | 152.8 | 378.31 |
2000 | 167 | 156.3 | 180.1 | 287.5 | 192.5 | 186.40 | 177.1 | — | — | 138.9 | 365.05 |
2001 | 161 | 150.7 | 169.1 | 237.8 | 187.6 | 104.00 | 167.9 | — | — | 135.3 | 350.61 |
2002 | 203 | 171.8 | 153.1 | 267.0 | 182.1 | 107.10 | 187.3 | — | — | 145.7 | 349.98 |
2003 | 270 | 200.4 | 179.6 | 364.9 | 199.6 | 203.90 | 233.4 | — | — | 155.5 | 390.42 |
2004 | 211 | 225.9 | 194.3 | 453.1 | 220.7 | 220.10 | 265.9 | — | 221.4 | 186.2 | 437.45 |
2005 | 208 | 198.9 | 170.5 | 401.5 | 229.0 | 170.00 | 226.9 | — | 228.9 | 165.6 | 418.00 |
2006 | 236 | 193.1 | 176.5 | 412.7 | 225.1 | 175.50 | 268.2 | 211.9 | 223.8 | 162.0 | 462.16 |
2007 | 371 | 260.6 | 216.0 | 552.3 | 259.8 | 248.80 | 283.2 | 336.2 | 286.5 | 213.9 | 457.22 |
2008 | 366 | 388.5 | 274.2 | 500.7 | 319.5 | 366.00 | 389.5 | 336.0 | 467.1 | 331.5 | 578.48 |
2009 | 352 | 367.2 | 255.4 | 582.7 | — | 327.50 | 359.3 | 343.2 | 351.3 | 372.9 | 573.22 |
2010 | 415 | 360.0 | 262.7 | 803.4 | — | 338.90 | 372.8 | 328.1 | 375.1 | 287.2 | 591.30 |
2011 | 459 | 425.4 | 308.8 | 841.5 | — | 413.20 | 446.5 | 367.7 | 393.5 | 302.1 | 584.37 |
2012 | 529 | 507.7 | 363.1 | 677.9 | — | 459.70 | 494.9 | 428.2 | 423.7 | 314.6 | 684.81 |
2013 | 478 | 465.3 | 327.7 | 869.7 | — | 431.00 | 486.2 | 433.6 | 470.7 | 320.7 | 676.46 |
2014 | 371 | 428.5 | 307.5 | 808.2 | — | 455.60 | 414.2 | 391.3 | 442.2 | 362.5 | 643.28 |
2015 | 329 | 317.1 | — | 581.5 | — | 322.40 | 329.6 | 341.2 | 312.3 | 293.0 | 400.23 |
2016 | 348 | 343.7 | — | — | — | 329.40 | 341.7 | 348.1 | 349.9 | 268.2 | 543.35 |
2017 | 342 | — | — | — | — | 306.50 | 344.9 | 356.8 | 362.3 | 284.5 | 510.49 |
2018 | — | — | — | — | — | 300.10 | 342.0 | 352.1 | 360.6 | 322.7 | 496.08 |
数据来源:FAO,全球平均根据FAO数据整理得出
1.2 贸易状况
1.2.1 进口贸易量不断扩大
我国大豆国内生产供不应求,国产优质大豆出口量逐年减少,转基因大豆进口逐年增加,贸易差额不断扩大[2]。2017年,我国大豆进口量突破9000万吨,进出口贸易量相差悬殊。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1998年,我国大豆进口319.25万吨,出口16.99万吨,净进口302.26万吨;2018年进口8803.36万吨,出口13.39万吨,净进口8789.97万吨。20年间,我国大豆进口平均增速为18.04%。
表3 2010~2019年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国比重
Table 3 The proportion of China's import source countries of soybean from 2010 to 2019
(单位:%)
年份 | 巴西 | 美国 | 阿根廷 | 乌拉圭 | 加拿大 | 俄罗斯 | 总占比 |
2010 | 32.47 | 45.15 | 19.85 | 2.40 | 0.14 | 0.00 | 100.00 |
2011 | 39.64 | 42.36 | 14.55 | 2.71 | 0.74 | 0.00 | 100.00 |
2012 | 40.78 | 43.97 | 10.53 | 3.47 | 1.15 | 0.10 | 100.00 |
2013 | 50.37 | 34.97 | 9.62 | 3.66 | 1.31 | 0.07 | 100.00 |
2014 | 46.51 | 40.56 | 8.35 | 3.40 | 1.14 | 0.05 | 100.00 |
2015 | 48.54 | 35.67 | 11.25 | 2.82 | 1.31 | 0.41 | 100.00 |
2016 | 45.77 | 40.50 | 9.51 | 2.04 | 1.77 | 0.41 | 100.00 |
2017 | 52.77 | 35.17 | 6.77 | 2.60 | 2.23 | 0.41 | 99.95 |
2018 | 75.73 | 18.54 | 1.63 | 1.35 | 2.01 | 0.70 | 99.96 |
2019 | 64.79 | 19.27 | 10.08 | 2.30 | 2.85 | 0.67 | 99.95 |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1.2.2 进口依存度高且来源国集中
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从1998年的17.56%上升至2018年的86.23%。具体表现为:2010年至2016年,巴西、美国、阿根廷三国约占我国大豆进口量的95%;自2017年以来,巴西所占份额高达50%以上,其次是美国和阿根廷,三国总计占我国进口大豆总量的90%以上(见表3)。
2 大豆进口效应分析
2.1 积极效应
2.1.1 弥补国内大豆供给不足
相比国外转基因大豆,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产量低,利润不高。由于国内对大豆主产区东北豆的扶持力度较小且补贴措施不直接、效应不显著等原因,我国大豆产量一直在低位徘徊,但消费需求却十分旺盛。目前,我国大豆供求基本保持平衡,能够满足国内蛋白饲料需求。大豆是主要食用油和豆粕的原料,我国进口大豆约20%加工成豆油,80%加工成豆粕。全球大豆以南北半球分为两个收获期,我国属于北半球,大豆种植期为当年6~7月,收获期为当年9~10月;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种植期为当年10~12月,收获期为次年3~5月。大豆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供给空缺,在面临需求刚性增长的情况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3]。
2.1.2 增加政府调控市场和缓解农业资源压力的手段
利用比较优势进口国外大豆,便于政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来平衡国内大豆市场供需,避免因供给不足引起国产大豆价格攀升,造成扰乱市场正常发展规律的局面。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仅能用占全球7%的耕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我国农业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进口大豆可以节省更多的耕地空间,对于提高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种植面积,保障谷物基本自给,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2.1.3 促进大豆下游产业发展
大豆产业集中性和垄断性较强,产业链条长,涉及种植、养殖、饲料加工、食品等行业,主要用于压榨豆油和动物饲料。虽然菜粕可作为蛋白饲料的优质替代,但菜粕的蛋白和能量较豆粕低,且含硫量约1.1%,远高于饲料日粮中硫元素含量0.4%的上限。使用菜粕作为饲料的主要蛋白质来源,对饲料配比技术要求较高,而许多小型饲料企业技术难以达标。由于豆粕替代产品作用有限,进口大豆通过压榨可以提高豆粕的供给,缓解豆粕需求压力。根据供需理论,当豆粕供给增加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作用,使豆粕价格下降,从而降低我国饲料企业成本,对养殖企业等产生有利影响。
2.2 消极效应
2.2.1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大豆市场及生产
国产大豆在保障大豆供给市场方面充当了配角,虽然大量进口在满足国内豆油豆粕快速增长需求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历年数据看,国产大豆较进口大豆不具备价格优势。例如,2015年巴西大豆生产者成本为317.1美元/吨,我国为581.5美元/吨,全球平均水平为400.2美元/吨;在成本收益方面,我国相比全球平均水平高180美元/吨,相比巴西高260美元/吨。大豆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对国产大豆的打击,限制国产大豆产业升级空间,增加产业风险,影响其健康发展。
2.2.2 影响财政支农效果且给油料作物带来潜在风险
随着大宗农产品进口范围和进口量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的波动性、不确定性、风险性将更加广泛、更加直接地传导到国内市场[4],对粮食安全和产业稳定发展带来挑战,影响数千万豆农的就业增收和生计安全,直接侵蚀我国财政支农效果。大豆过度进口还使我国油料产业和饲料粮及饲草产业发展面临困难。我国食用油消费多以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和花生油为主,食用油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大豆压榨的副产品限制了其他油料作物的发展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油菜籽播种面积为6550.6千公顷,低于2000年的7494.2千公顷。长期来看,大豆过度依赖进口将影响农业种植结构的多样性,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
3 趋势分析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称,考虑到资源禀赋的原因,我国大豆主要依靠国外市场的局面不会改变。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农业对外经贸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正在加快。
3.1 我国人均大豆消费量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大豆中的蛋白、卵磷脂和异黄酮等物质对人体有保健作用,加之人们更加注重绿色、健康的生活品质,大豆需求的增加便越来越明显。我国和日本人体营养摄入相似,根据FAO统计数据,1961~2013年,大豆年均摄入量日本明显高于我国,如2013年我国大豆人均消费量为3.87千克/年,而日本为7.34千克/年,这表明我国人均大豆消费量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国内有限的大豆供给将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大豆需求,所以一定时期内大量进口大豆的状况很难改变[5]。
3.2 国内种植难以弥补需求缺口
我国通过“大豆振兴计划”扩大国内大豆供给,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油脂油料市场供需状况月报》,预计2020/21年度种植面积增加至1.4亿亩,产量达1900万吨,同比增加4.97%。为保障主粮供给,大豆种植面积无法深度上调,较难改变我国大豆依赖进口的局面。从需求端看,我国大豆需求量从1990年的1100万吨增至2019年的1.1亿吨左右,但我国大豆总产量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从1996年起,我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进口量从当年的111万吨增至2019年的8551.1万吨。2019年的进口量相当于我国约7亿亩耕地播种面积的产出。如果大豆全部由国内自给,小麦和水稻等口粮的绝对安全也必然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国内大豆种植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在发展国内“大豆振兴计划”的同时,还要靠进口来弥补大豆的需求缺口。
3.3 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格局为大豆进口提供了空间
“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对外扩大合作的新动力。南非是非洲地区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种植具有很强的天然优势。2015年,南非大豆生产者成本为370.9美元/吨,我国为581.5美元/吨;在成本收益方面,南非大豆约比我国大豆低200美元/吨。地理位置上,南非与六国接壤,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南非为原点,辐射周边国家贸易发展,畅通贸易渠道,带动非洲地区经济发展,为全球减贫作出中国贡献。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亚各国经济复苏以及亚欧大陆桥的全线贯通,我国新疆地区与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接壤,具有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区域优势,是中国出口中亚的桥头堡,若开拓进口中亚地区大豆,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给贸易互通提供极大便利[6]。
4 对策建议
从趋势分析看,我国大豆需求量有望突破亿吨,短期内大豆难以通过调整我国种植业内部结构缓解和消化巨大的需求量,而大量进口又对国内农业产业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4.1 有序规范进口
从近年形势看,大豆进口行业具备平稳发展的内因基础,大豆进口很大程度上不是进口多少,而是如何调控的问题,即关税保护与调控政策相衔接,进出口贸易与国内大豆供需相协调。一是进口大豆在保证必要、合理进口需要的前提下,可采取进口数量控制和加征额外关税的方式,避免开放条件下进口激增、价格猛跌以及不公平竞争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等风险。二是强化进口大豆监管,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资源的同时,需确保国内农业产业和粮食安全以及大豆基本供给安全,严格执行检验检疫标准和转基因管理,建立必要的体制机制,筑牢国门生物安全防控屏障,加强产业损害监测预警机制,保障豆农利益。
4.2 适度合理发展国产大豆
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对蛋白大豆的需求呈增长态势,国产蛋白大豆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因此,应明确大豆产业定位,切实重视大豆产业发展,建立我国非转基因大豆国际品牌,加大国产大豆的种植扶持和补贴力度,在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引导农民种植大豆,从技术、结构、政策上给予一定扶持。具体而言,在科研上加快优质、高产大豆品种选育,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大豆品种的适应性、高产性和优质性;结合加工业发展,培育一些大豆企业、农业合作组织,提高大豆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4.3 拓展大豆进口的多元性
开辟多元化的大豆进口渠道,是保障我国大豆供应最安全有效的手段[7]。一方面,中美关系持续紧张,寻找更多替代国,可以避免因未来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带来的大豆供给短缺所产生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竞争优势,把控大豆买方市场,主导全球大豆产业,提高国际话语权,助推经济全球化。
4.4 培育民族企业深度参与大豆全球产业链
截至2016年,外资企业占我国大豆市场份额的75%,在外资强大攻势下,国产大豆处境艰难。作为我国第一大粮油食品企业、世界第五大粮商的中粮集团,立足全球视野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国际化战略布局,在全球最大的粮食产地南美、黑海等地区,及拥有全球最大粮食需求增量的亚洲新兴市场建立了稳定的“粮食走廊”,发挥了“头雁效应”。政府可培育粮商民族品牌,给予贷款、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扶持我国大豆压榨等涉农企业积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借鉴国际粮商全产业发展经验,建立仓储、运输、初加工等配套设施,深度参与大豆全球产业链布局,增强自身竞争力。
5 结语
进口大豆不仅可以提高我国资源性短缺农产品的供给,还可以调整农产品贸易商品结构,使比较优势和互补性发挥到最大程度。本文通过对大豆生产贸易格局及未来供需趋势进行分析,认为一定时期内国产大豆很难满足国内强大的需求,大豆市场供给以进口为主的格局不会变,在面临大豆进口激增的情况下,提出拓展民族企业海外产业链等建议。从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扩散的形势看,疫情客观上抑制了大豆需求,但全球大豆供给是宽松的,国际市场价格总体稳定,未来大豆从哪进口,还要依靠经济规律,充分让市场和企业发挥作用。
【该文经 CNKI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总文字复制比为2.7%。】
第一作者:王雅丽(1989-),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贸易、海关基础理论,E-mail:13718905780@163.com
通讯作者:王利(1984-),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研究生学历,现任海关总署研究中心基础理论部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海关基础理论,E-mail:173562219@qq.com
1.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8
2.海关总署国际检验检疫标准与技术法规研究中心 北京 100013
1. Research Center of GACC, Beijing 100088
2. Research Center of GACC for International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ndards and Technical Regulations, Beijing 100013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课题组.从比较优势说起,中国为啥要进口大豆[J]. 农村百事通, 2019(11): 19-20.
[2] 许欢.我国大豆进口贸易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3] 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课题组. 开放大豆再思考[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3(19): 20-27.
[4] 倪洪兴. 我国重要农产品产需与进口战略平衡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14, 35(12): 18-24.
[5] 郭天宝,郝庆升,于洁. 中国大豆进出口贸易失衡的影响因素探析[J]. 对外经贸实务, 2013(11): 27-30.
[6] 张彩虹, 阿尔玛耶夫, 穆晓路. 吉尔吉斯共和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J]. 农业工程技术, 2017, 37(22): 86-89.
[7] 王佶宁, 商明蕊. 我国大豆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9(11): 105.
(文章类别:CP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