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入境船舶携带输入性蠓类现场监测和采集技术方法
作者:聂维忠1** 聂晨辉2** 钱云开3 陈 鹏1
聂维忠1** 聂晨辉2** 钱云开3 陈 鹏1
Technical Methods for Field Monitoring and Collection of Introduced Midges Carried by Entry Ships
NIE Wei-Zhong1** NIE Chen-Hui2** QIAN Yun-Kai3 CHEN Peng1
Abstract This paper established technical methods for the field monitoring and collection of introduced midges carried by entry ships, based on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Highlighting the scientificity, practicability and operability,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technical guidance in standardizing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accurate monitoring of introduced midges carried by the entry ships at points of entry of China.
Keywords entry ships; introduced midges; monitoring; collecting method
蠓类俗称小咬、墨蚊、糠蚊等,体长一般在1~5 mm之间,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蠓科(Ceratopogonidae),是一类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且数量巨大的微小昆虫,全世界已发现5600余种,我国已发现1015种。其中,全世界已发现吸血蠓类1000余种,我国已发现150余种。吸血蠓类不但可以通过叮咬人畜吸血,引起蠓咬性皮炎,严重影响人畜休息生活,而且可传播乙脑、蓝舌病等20余种人和动物传染病病原体,是重要的人和动物传染病传播病媒生物种类之一[1]。
多年来,本文作者科学系统地开展入境船舶携带输入性蠓类监测研究,先后捕获数万只输入性蠓类,已鉴定确认的65种分别隶属于1科12属,其中发现并命名了海神蠛蠓、远洋库蠓、光阳毛蠓等16个新蠓种[2-17],发现狂怒库蠓等20余个中国新纪录种;入境船舶携带输入性蠓类阳性率达80%以上,单艘入境船舶捕获输入性蠓类最多达300余只,表明入境船舶携带输入性蠓类具有数量大、种类多、来源广、危害严重等特点。经过多年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本文作者掌握了输入性蠓类在入境船舶上的生态习性和栖息分布规律,结合海港口岸卫生检疫工作实际需要,探索总结了入境船舶携带输入性蠓类现场采集技术,制定了入境船舶携带输入性蠓类现场监测和采集技术方法,旨在助力提高海港口岸一线检疫人员对输入性蠓类现场精准监测和防控工作水平。
1 输入性蠓类在入境船舶上的栖息分布规律和特征
目前常见的国际航行船舶包括杂货船、散装船、集装箱船、滚装船、油轮和液体化工产品运输船、邮轮、动物运输船及拖轮、驳船、远洋渔船、海洋工程船等数十种类型,这些船舶类别不同,载货种类和数量各异,吨位差异巨大,内外部结构复杂,适宜蠓类等病媒生物栖息孳生的微小生境场所非常广泛和复杂多样,而且蠓类体型微小,如不全面细致查看,很难发现其栖息踪迹。所以现场监测人员应全面了解蠓类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熟悉不同类别船舶内外部结构和装载货物种类、数量、包装、堆放等情况,全面准确掌握不同类别船舶上适宜蠓类等病媒生物栖息的微小生境类别和蠓类在各类船舶上的栖息分布规律和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精准开展各类入境船舶携带输入性蠓类的现场监测调查和标本采集工作。
本文作者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发现,入境船舶携带的输入性蠓类一般在海港口岸本地最低气温达到10~15℃以上时开始逐渐出现,夏秋高温潮湿季节携带的蠓类数量达到高峰,在船舶室外分布范围更广。在海港口岸本地最低气温降至10~15℃以下时,因气温不适宜蠓类活动生存,船舶室外甲板上栖息的蠓类基本消失,但驾驶台内仍偶尔可发现。蠓类因体型微小,抗风能力弱,在船舶上很少飞翔。其白天主要栖息于船舶驾驶台内、主甲板货舱周围、生活区周围、后甲板缆绳堆等阴凉潮湿避风场所。在室内常沿舷窗玻璃内面上下爬行和短距离飞动,在室外多在阴凉背风面墙壁上来回爬行,尤其喜栖息于缆绳盘绕形成的中央孔洞内。因多数蠓类有较强的趋光习性,夜间常围绕在驾驶台和甲板上的灯罩来回爬行、飞动。船舶生活区灯罩内常可见大量死蠓等昆虫。
运载进口活动物的船舶因存在大量供血来源,其携带的输入性蠓类不仅数量更多,且分布更广,在船舶的动物宿舱内多可发现蠓类栖息活动迹象。
输入性蠓类在不同类型船舶上的重点栖息分布场所,见表1。
表1 输入性蠓类在不同类型船舶上的重点分布场所统计表
Table 1 The statistical list of the key distribution sites
of introduced midges on different types of ships
船舶类型 | 驾驶台内 | 缆绳堆 | 舱口周边 | 动物宿舱 | 灯罩 | 夜间照明灯 |
杂货船 | ★ | ★ | ★ | ★ | ★ | |
散装船 | ★ | ★ | ★ | ★ | ★ | |
油轮 | ★ | ★ | ★ | ★ | ||
集装箱船 | ★ | ★ | ★ | ★ | ★ | |
客轮 | ★ | ★ | ★ | ★ | ||
动物运输船 | ★ | ★ | ★ | ★ | ★ | |
注:★表示在入境船舶上应侧重检查的输入性蠓类重点分布场所。 |
2 现场监测与采集
为防止与陆地蠓类混淆,影响监测结果,可在海港口岸本地最低气温达到15℃时,选择白天在锚地停泊的入境船舶上监测采集输入性蠓类。现场监测采集人员要严格遵守船方管理规定,保证自身和船舶安全,必要时请船长安排熟悉船舶结构的人员陪同,听从其指挥引导,在上下船舶、监测调查和标本采集过程中,要小心观察周边环境物品,尤其是防止头部和腿脚磕碰受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按照一定路线顺序进行现场监测调查。现场监测和采集标本期间禁止吸烟和在外衣及体表涂抹蚊虫驱避剂,也不要在调查区域喷洒杀虫药剂,以免影响调查结果。采集的蠓类等病媒生物标本应请船方陪同人员现场认可。现场调查结束后,逐项完整填写监测采集记录表,并请船长在记录表上签字、加盖船章后连同其他资料带回保存。在用液氮或超低温冰箱保存标本时,应戴好防护镜和防护手套,严格按照工作程序规范操作,防止皮肤直接接触液氮和低温物体表面造成冻伤。
在海港口岸本地最低气温低于15℃时,应重点查看船舶驾驶台、餐厅等舷窗玻璃内面和动物宿舱内是否有活蠓活动。
2.1 准备工作
监测人员应提前制定工作方案,做好蠓类标本采集运输等所需物品准备,主要包括:昆虫采集网(60目)、电动吸蚊器(60目底网)、牙签、75%酒精、带螺帽指形管、冰桶、纸盒、软纸、手电筒、记录表、放大镜、计算器、温湿度计、风速仪、昆虫采集包和必要的个人安全防护物品及用具,并仔细检查各类物品工具的性能状态。
2.2 现场监测检查与采集程序和方法
为提高工作成效,输入性蠓类调查采集可将现场检查、监测调查与标本采集等工作内容同步进行。
2.2.1 现场检查和监测调查
监测人员应尽量白天在锚地对停泊待检的入境船舶采用目视法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检查,重点查看驾驶台和餐厅玻璃窗内面、缆绳堆及货舱周边阴凉避风的场所。检查和采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周围环境是否安全,防止发生磕碰摔倒等意外情况。
2.2.2 采集方法
(1)活蠓粘捕采集。仔细检查船员房间、餐厅、驾驶台的玻璃舷窗内侧面,如视线不佳,可从侧面仔细观察玻璃内面。发现有上下爬动和停息的蠓类时,用牙签蘸取75%酒精,从其下方约2 cm处,紧贴舷窗内面,向上方迅速滑动粘捕舷窗内侧面上停息的蠓类,放入盛有75%酒精瓶内,做好标记带回。
(2)活蠓吸捕采集。仔细检查船员房间、餐厅、驾驶台内玻璃舷窗内侧面、生活区外侧墙壁、货舱口外侧墙壁等场所,发现停息的蠓类等微小昆虫后,开启电动吸蚊器,打开口盖,直接罩住吸捕停息在物体表面的蠓类等微小昆虫,然后先盖上口盖,再关闭开关。发现其他蠓类时,提前开启电动吸蚊器,防止已捕获的蠓类逃逸,然后再次重复上述步骤采集。采集结束后,轻轻卸下吸蚊器头部,注意防止口盖和底网脱落,外罩塑料袋置于冰箱冷冻或用氯仿等麻醉10~15 min杀死,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捡出蠓类,装入纸盒上下覆盖软纸,或装入有75%酒精的指形管内,做好标记带回。
对拟进行病原体检测的蠓类冷冻杀死,放入带螺盖指形管,做好标记,冷链条件下带回,放入液氮或-70℃超低温冰箱保存待检。
(3)活蠓网捕采集。检查船舶缆绳堆等场所,用脚踢或棍棒敲打缆绳堆,驱赶栖息停留的昆虫,发现蠓类等微小昆虫飞动后,用昆虫采集网呈“∞”形轻轻挥动,采集蠓类等微小昆虫,每次不超过5 min。采集结束时猛挥2次,将捕获的昆虫挥至网底,用手攥紧昆虫采集网中下1/3处扎紧,采用冷冻或麻醉杀死。夜间可检查甲板上的照明灯光处,用昆虫采集网网捕飞舞的微小昆虫。将杀死的蠓类装入纸盒内,做好标记带回。
对拟进行病原体检测的蠓类按方法(2)中的要求处理。
(4)死蠓采集。由船方人员陪同检查船舶室内灯罩,并协助卸下内部有昆虫的灯罩,采集死昆虫装入纸盒内,用软纸上下轻轻覆盖,做好标记带回。
2.2.3 测定微小气候因素
对入境船舶上发现存在蠓类阳性指征的场所测定微小气候因素,包括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写入记录表。
2.2.4 资料收集与统计分析
每次监测采集结束后填写记录表,写明船名、国籍和来港等情况,由船长签字,加盖船舶印章。向船方索取船舶概况和沿途寄港清单等资料,查阅船舶航海日志,记录相关沿途寄港的抵离日期、当地气象数据情况等信息。汇总有关数据图表和种类鉴定结果等,撰写总结报告。
2.3 标本制作和种类鉴定
将采集的蠓类在解剖镜下进行分拣计数,制成玻片标本进行种类鉴定。对新种和外来种进行生物形态学描述,并请相关专家核定。
2.4 灭蠓处理
对来自蠓类传染病疫区、运载进口动物等发现携带输入性蠓类阳性指征的船舶,实施灭蠓处理时,应监督指导船方或其他卫生除害人员选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家准许使用的拟除虫菊酯类等高效低毒杀虫剂,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或市售气雾杀虫剂喷洒等方法进行灭蠓处理。施药期间,应注意保证船上人员和动物及船舶与物品安全。
3 结语
输入性病媒生物防控工作是《国际卫生条例(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中的重要内容,事关虫媒传染病跨境传播扩散、国家生物安全和生态平衡等大事,也是口岸卫生检疫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
目前,国际贸易中80%以上的货物是由海运完成的。我国作为海上贸易大国,有对外开放的国际海港口岸180余个,每年出入境船舶达20余万艘次,与我国有直接海运通航的境外港口近300个,其中不乏存在蠓类等病媒生物栖息繁殖的场所。加上我国海港口岸面积广阔,周边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为蠓类等输入性病媒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孳生环境。一旦蠓类经入境船舶携带侵入,极易在海港区域就地栖息孳生扩散,甚至引发虫媒传染病的国际间传播扩散,危及口岸卫生安全。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入境船舶携带输入性蠓类等病媒生物的情况相当严重,具有来源广、阳性率高、数量大、种类多、传入风险高等特点[2,7,17]。然而,我国多个海港口岸的入境船舶携带输入性蠓类监测调查结果却差别巨大,大多数海港口岸在此方面仍是空白。主要原因:一是海港口岸一线检疫人员不熟悉蠓类形态结构和生态习性;二是缺少针对性技术培训,致使海港口岸一线检疫人员未能全面准确掌握正确的输入性蠓类现场监测采集技术和方法。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注重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定期有针对性地对一线检疫人员开展标准现场实操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监测技术能力,指导全国海港口岸依法精准开展入境船舶携带输入性蠓类等病媒生物监测和防控工作,对提高输入性病媒生物监测和防控成效,更好地筑牢口岸检疫防线,维护国门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具有重要的技术保障和推动作用。
(军事医学研究院虞以新教授帮助进行了蠓类种类鉴定,秦皇岛海关刘恩东等相关同志参与现场检查和资料收集工作,特此致谢。)
基金项目: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13777109D),海关总署科研项目(2018IK006,2019HK137)
第一作者:聂维忠(1965—),男,汉族,河北曲周人,本科,主管医师,主要从事输入性病媒生物监测与防控,E-mail: 1507719600@qq.com
共同第一作者:聂晨辉(1989—),男,汉族,河北秦皇岛人,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控,E-mail: nchfzy123@163.com
1. 秦皇岛海关 秦皇岛 066002
2. 秦皇岛市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秦皇岛 066000
3. 秦皇岛海关技术中心 秦皇岛 066004
1. Qinhuangdao Customs, Qinhuangdao 066002
2. Qinhuangdao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Monitoring and Protection Center, Qinhuangdao 066000
3. Qinhuangdao Customs Technical Center, Qinhuangdao 066004
中国口岸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 虞以新. 中国蠓科昆虫(第1、2卷) [M].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5: 1-42.
[2] 李俊成, 聂维忠, 李德昕. 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蠓类的监测与分析[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3, 26(4): 215-216.
[3] 聂维忠, 李俊成, 李德昕, 等. 秦皇岛港在入境船舶上采获外国蠓种及一新种的记述(双翅目: 蠓科) [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03, 10(4): 236-242.
[4] 聂维忠,李俊成,李德昕,等. 秦皇岛港在入境外轮上采获输入性活蠓及贝蠓一新种的报道 (双翅目: 蠓科) [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05, 12(2): 102-105.
[5] Nie W Z, Li J C, Li D X, et al. A preliminary report of introduced living biting midges (Diptera: Ceratopogonidae) found on entry ships arriving at Qinhuangdao port, China [J]. Medical Entomology and Zoology, 2005, 56(4): 359-361.
[6] 聂维忠, 虞以新. 外来须蠓新种Palpomyia exotica sp. nov. 的描述(双翅目: 蠓科) [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6, 17(5): 376.
[7] 聂维忠, 李德昕, 汪仁杰, 等. 2000—2006年秦皇岛港入境船舶携带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情况的监测分析[J]. 口岸卫生控制, 2007, 12(5): 15-17.
[8] 聂维忠, 李俊成, 李德昕, 等. 在入境船舶上采获蠓科一新种斑腹阿蠓(双翅目: 蠓科) [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7, 18(6): 475-476.
[9] 聂维忠, 李俊成, 李德昕, 等. 在入境国际航行船舶上采获输入性阿蠓及一新种的记述(双翅目: 蠓科) [J]. 四川动物, 2009, 28(2): 161-163.
[10] 聂维忠, 李德昕, 汪仁杰, 等. 入境国际航行船舶中采获蠓科一新种李俊成贝蠓和淡角贝蠓(双翅目: 蠓科) [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2, 35(1): 35-37.
[12] 聂维忠, 薄景信, 刘恩东, 等. 一艘入境船舶截获输入性活蠓及一新种雪绒花短蠓 [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5, 21(6): 618- 619.
[13] 聂维忠, 薄景信, 杨晨光, 等. 秦皇岛港入境船舶截获输入性活蠓及贝蠓属一新种(双翅目: 蠓科) [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5, 38(6): 381-383.
[14] 聂维忠, 薄景信, 虞以新. 在入境船舶上采获毛蠓属一新种(双翅目: 蠓科) [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1): 44-45.
[15] 聂维忠, 聂晨辉, 刘恩东, 等. 在一艘入境船舶上采获库蠓属一新种及其他蠓种的记述(双翅目: 蠓科) [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6, 39(6): 392-394, 403.
[16] 聂晨辉, 聂维忠, 贺骥, 等. 在入境船舶上采获毛蠓属一新种——罕有毛蠓Dasyhelea (Pseudoculicoides) ecphylus (双翅目: 蠓科) [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9, 42(2): 103-104.
[17] 聂维忠, 聂晨辉, 贺骥, 等. 秦皇岛口岸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吸血病媒生物研究概况[A]. 第六届国际蚊虫及虫媒病监测和防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医学昆虫学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 北京: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9: 30-31.
(文章类别:CPST-C)
第3卷 第9期
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