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鼠类常规监测方法概述与比较
作者:朱丹丹 姚菲容 王秉楠 张建庆
朱丹丹 姚菲容 王秉楠 张建庆
鼠类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和对环境高度适应能力,在我国分布广泛,有200余种[1]。鼠类通过啮咬对工、农、畜牧业等生产造成危害,通过骚扰影响人们的正常休息,更为严重的是通过排泄物及其体表寄生虫传播诸如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等多种传染病[2],且可能借助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行李及邮包等导致传染病的远距离扩散,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鼠类监测可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特定区域鼠类的种属构成、种群分布、季节消长、自然感染病原体的情况及其动态变化,是鼠类及鼠传疾病防控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科学依据。本文就当前常用鼠类监测方法的种类、优缺点、适用范围及发展趋势进行概述,以期为今后的鼠类监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器械监测方法
1.1 夹夜法
1.1.1 方法简介
夹夜法以规格为120 mm×65 mm的鼠夹为监测工具,配以相应的诱饵,按照规定的夹距、行距及其他标准于傍晚放置于监测地点的室内外环境,次日清晨检查捕获的鼠类情况,并以捕获率表示鼠密度,是一种传统的鼠类监测方法[3]。
1.1.2 优缺点
夹夜法对环境要求较低,可适用于各种室内和室外环境,器械也可回收利用、成本较低,监测结果较为准确客观,且还有可用于鼠类携带病原体监测的优势,但是也存在布放技术要求较高,新物反应大,容易受到干扰,诱饵选择存在差异,大体型鼠容易逃逸,人员或其他动物被夹伤及反复使用被感染的安全隐患[4]等缺陷。
1.1.3 使用建议
夹夜法因其简单快捷的优势,可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日常监测[5-6]、应急监测[7]、大型活动监测[8]、国境口岸及入出境交通工具等鼠类监测工作中[9]。针对其存在的不足,在监测工作开展时应当注意监测人员技术能力、个人防护及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培训,同时也应加强对被监测场所相关人员的宣传,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及人员安全。
1.2 笼捕法
1.2.1 方法简介
笼捕法又称笼夜法,通过傍晚在监测地点不同生境布放带有诱饵的捕鼠笼,次日清晨检查捕获鼠类情况的一种常见鼠类监测方法。目前常用鼠笼以铁丝为基本原料编织而成,是拉动诱饵式结构,基本原理是布放鼠笼时支上机关、笼门打开,鼠类进入鼠笼内盗食诱饵时对诱饵钩的轻微拉力触动机关,笼门自动关闭、门闩下滑将口封死以捕获活鼠[10]。
1.2.2 优缺点
笼捕法与夹夜法一样,具有简便、适用范围广、成本较低及可回收利用的优点,且更为安全,最大的优势为可以捕获活鼠,因此不仅可以用于鼠类携带病原体的监测,还可用于鼠类体表携带寄生虫的监测。笼捕法主要的缺点是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鼠笼布放的位置和触发机关的灵敏度[9]。
1.2.3 使用建议
笼捕法同样广泛应用于各行业部门开展的各项监测工作中,适合于各类室内外场所及交通工具的鼠类监测,特别适用于需要进行鼠类携带寄生虫和病原体监测的工作中。日常监测常与夹夜法结合,可以提高监测成效。应用笼捕法进行鼠类监测,最为关键的是鼠笼布放的位置和鼠笼机关触发的灵敏度,而这两方面受监测工作者的工作经验及熟练程度影响较大,为有效克服人为因素影响,除加强人员培训外,近年来一些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新型鼠笼的研制也为解决该难题提供了思路,但是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1.3 粘鼠板法
1.3.1 方法简介
粘鼠板法主要是在室内鼠类经常活动或栖息的场所布放商品化的粘鼠板,板上的胶面规格为150 mm×200 mm,并记录经过一夜粘捕到的鼠的种类和数量情况,以粘捕率或粘捕指数表示鼠密度。
1.3.2 优缺点
粘鼠板法操作简单、安全、卫生、新物反应较小且具有灭鼠功能,但是存在容易受阳光直射、水淋、地面潮湿、尘土等影响效果[3]及大体型鼠类容易逃逸等缺陷。
1.3.3 使用建议
粘鼠板法主要适用于室内鼠类监测,室外鼠类监测受限,主要应用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日常监测、口岸日常监测中涉及室内场所的鼠类监测和口岸入出境交通工具的鼠类监测,有时也用于大型活动、创建卫生城(镇、港口、机场)等监测及防治工作中。
1.4 TBS技术
1.4.1 方法简介
TBS(Trap-barried system,TBS)技术实际上是捕鼠器与围栏系统相结合的一种无害化绿色防鼠技术,通过在农田布放整套TBS设备,含围栏、捕鼠器及固定杆,以控制农田鼠害的技术。
1.4.2 优缺点
研究表明,TBS技术具有可全天候完整记录鼠类活动状况、捕获鼠类数量多、种类全面、鼠种标本完整等优势,且其密度与夹夜法相关性显著,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特定区域的密度情况[11-12]。但是目前该技术应用范围较为局限,且缺乏相应控制标准,能否推广应用于鼠类监测还需进一步研究。
1.4.3 使用建议
TBS技术适用于具有一定固定区域场所的鼠类防治及鼠情监测,兼具灭鼠及监测功能,目前主要应用于农田鼠害的控制及鼠情监测。根据其技术特点,理论上也适合在国境口岸等特定区域内参照推广应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考虑布点的鼠密度、生境,且目前还缺乏相应控制标准,因此还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2 直接观察监测方法
2.1 鼠迹法
2.1.1 方法简介
鼠迹法主要借助手电筒查看室内外鼠迹情况,主要鼠迹包括活鼠、鼠尸、鼠爪印、鼠粪、鼠咬痕、鼠洞及鼠道等,监测结果分为室内鼠密度及室外鼠密度,室内以鼠迹阳性率表示鼠密度,室外以路径指数表示鼠密度[3]。
2.1.2 优缺点
鼠迹法所需工具简单、成本低、时间短,可以快速反映结果。但与器械监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监测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现场工作经验要求更高,存在不能如实反应真实情况的可能[9],而且无法捕获鼠类和获得鼠类种群情况,不利于鼠类携带病原体及体表寄生虫监测。
2.1.3 使用建议
鼠迹法主要应用于创建卫生城(镇、港口、机场)[13]、灾后应急监测[14]及口岸出入境交通工具[15]等对时间要求较高的监测及防治效果评价工作中,但因无法捕获鼠类,在日常监测中应用较少。
2.2 粉迹法
2.2.1 方法简介
将滑石粉装入纱布袋,通过支子靠墙基按要求在监测地点布撒200 mm×200 mm的粉块,一般为夜晚布粉,次日清晨检查阳性粉块数和有效粉块数,并以鼠迹阳性表示鼠密度[3]。
2.2.2 优缺点
粉迹法是一种简便的数量估计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是其对环境要求较高,存在一只鼠导致多个粉块阳性,或者多只鼠导致一个粉块阳性的情况,也有假阳性出现的可能。同时,与器械监测法相比,存在类似鼠迹法的缺陷。
2.2.3 使用建议
粉迹法一般适用于室内及交通工具的快速监测及防治效果评估,在无风无雨天气时,室外平整场所在一定情况下也可应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告知监测地点的相关运营单位,避免粉块被破坏。
2.3 其他
其他常见的直接观察的监测方法主要是堵洞查盗法及目测法。与鼠迹法和粉迹法等主要直接观察法一样,这两种方法主要的优势为简单、快捷,而劣势也是容易受人为、环境因素影响,无法获得鼠类种类等,因此适用范围较窄。其中,堵洞查盗法比较适用于大面积外环境的鼠类监测,特别是优势种明确、洞口单一、容易识别的草原环境[16],而目测法则推荐用于室外特殊鼠种监测[3]。
3 盗食法
盗食法不常用,主要适用于不能使用其他监测方法的特殊建筑结构,其中饱和食饵消耗法还可估算特定场所相关鼠类数量,但是费时费力,同时该方法还存在因其他动物取食而影响结果的可能[9]。
4 智能监测方法
4.1 红外线感应监测方法
4.1.1 方法简介
红外线感应监测法是一种采用红外线感应接收和数码影像记录,结合人工后期对照片及数据进行处理而对鼠类进行监测的方法。
4.1.2 优缺点
相比于传统监测方法,利用红外线感应对鼠类进行监测,理论上可24 h进行全过程记录,还原鼠类活动过程。该方法灵敏度高,监测结果较为准确,监测记录可永久保存[17]。但是目前不管是红外感应相机,还是红外线鼠密度监测仪拍摄模式均不稳定,且存在无法捕获鼠种、后期判读工作量大及价格昂贵的缺点。
4.1.3 使用建议
红外线感应监测法的关键在于拍摄模式能够长期稳定及后期判读人员的专业水平,目前该方法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无成熟理论,能否推广应用还需加强研究[18]。
4.2 基于遥感技术的鼠类监测
4.2.1 方法简介
遥感技术是利用相关飞行物作为平台搭载各类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收集地面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上物体的一种综合技术。
4.2.2 优缺点
遥感技术应用于鼠情监测具有监测范围大、周期短、速度快等特点,但是也存在复杂地形效应、识别会受到干扰、设备昂贵及无法判断种群情况等缺点。
4.2.3 使用建议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无人机技术和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草原地区鼠害面积的调查、鼠害监测及评估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应用[19],但目前在草原等开阔、单一环境中的应用也尚处于研究阶段,在复杂生态环境及室内更是难以推广应用。
4.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鼠类智能监测
4.3.1 方法简介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以物联网为基础的鼠类智能监测系统将物联网、智能传感器、地理信息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进行融合,实现鼠类监测和控制的智慧化、网络化和空间可视化[20]。
4.3.2 优缺点
基于物联网的鼠类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鼠类监测的全程在线监测,可实时记录、获取和保存资料,及时掌握和分析鼠类活动规律,实现了监测与控制的统一,能够做到精准监测、精确评估及精准控制,克服了传统监测和控制方法中存在的对人力资源依赖性强、效率低、误差大、费时费力等不足,弥补了大体型鼠类容易逃逸的缺陷,有效避免种间干扰和饱和度的影响导致的敏感度降低等问题[21],结果更切合实际情况。但是因为价格昂贵、日常维护成本高及缺乏相应评估标准等问题,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未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4.3.3 使用建议
基于物联网的鼠类智能监测虽然还存在一定缺陷,应用范围也较窄,但正在被深入研究和逐步在农区鼠害监测[21]及部分口岸监测中应用,且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识别、大数据学习模拟技术及前端设备的逐渐升级[22],其他智能监测无法实现的具体种类鉴定、寄生虫监测、携带病原体检测及漏识别、误识别和重复识别的不足也将得到解决。“智慧监测”是鼠类监测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在未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 总结与展望
科学规范地开展鼠类监测,是鼠害评估、鼠害及其传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基础。当前鼠类监测工作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领域方面,以及在农区、草原等领域开展的鼠情监测、鼠害控制。上述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范围、性质及特点略有差异,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应充分分析各类监测方法的优缺点,结合实际,弥补劣势,发挥优势,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获取鼠类种群组成、季节消长、地理分布及携带病原体等数据情况,是公共卫生领域工作和研究的重点,因此,传统的器械监测法仍是该项工作的首选方法。鼠类智能监测系统的深入研究有望解决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理想的鼠类智能监测系统是综合利用物联网、智能传感器、地理信息系统、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多种先进技术建立的智能监测系统,其智能监测终端设备除应具备传统的智能功能外,还应具备连续捕鼠、储鼠能力及防逃逸功能和安全取鼠设施,深度融合传统器械监测的优点,真正实现鼠类监测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和自动化。但是,当前鼠类智能监测系统的研究涉及多种技术的融合,存在成本昂贵和相应控制评价指标缺乏等问题,因此鼠类智能监测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郑智民, 姜志宽, 陈安国. 啮齿动物学[M]. 第2版.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2.
[2] 郭惠琳, 魏怀波, 郭天宇, 等. 2014—2015 年全国口岸及边境线鼠类监测报告[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7, 40(1): 1-10.
[3] GB/T 23798-2009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鼠类[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4] 张北鹰, 魏龙江, 郝雨来, 等. 国境口岸鼠情监测方法探讨[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5, 28 (1): 39-41.
[5] 李贵昌, 王玉姣, 鲁亮, 等. 2019年全国鼠类监测报告[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0, 31(4): 389-394.
[6] 刘美德, 张勇, 钱坤, 等.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国家标准在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实施情况的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5): 416-421.
[7] 侯银续, 刘永孝, 张家林, 等. 2016年安徽南部洪灾后重要病媒生物应急监测[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21, 27(5): 420-424.
[8] 吴丽群, 周良才, 陈晓敏. 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不同场所病媒生物危害风险评估[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5): 618-623.
[9] 郭天宇. 国境口岸与交通工具鼠类密度监测方法[J]. 口岸卫生控制, 2008, 13(1): 1-3.
[10]曾粤宗. 传统鼠笼的发展趋势[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4, 15(3): 227-228.
[11] 张宇卫, 祁生源, 吴玉栋, 等. TBS技术在青海省鼠情监测中的应用试验[J]. 中国植保导刊, 2012, 32(9): 44-46.
[12] 陈永燕, 马庭矗, 夏维敏, 等. TBS技术农区鼠情监测与农田控鼠效果试验[J].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18(3): 14-15.
[13] 张勇, 刘美德, 钱坤, 等. 爱国卫生运动中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标准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8, 25(4): 212-218.
[14] 杜俊龙, 郭千秋, 赵畅, 等. 四川省金堂县洪灾后病媒生物危害应急监测与控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3): 345-347.
[15] 李波, 张美文. 鼠迹法是判断交通工具上是否有鼠的最快捷方法[J]. 口岸卫生控制, 2017, 22(1): 58-59.
[16] 王治, 周光智, 韩珂嘉, 等. 3种调查方法应用于草原地区鼠密度监测的比较和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9, 25(3): 238-240.
[17] 任东升, 刘起勇. 红外感应相机在鼠密度监测中的应用[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42-144.
[18] 高强, 曹晖, 周毅彬, 等. 红外线鼠密度监测仪在鼠侵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3, 19(5): 395-398.
[19] 高娟婷, 孙飞达, 霍霏, 等.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草地动植物调查监测中的应用与评价[J]. 草地学报, 2021, 29(1): 1-9.
[20] 林峰, 林新武, 陈颖, 等. 窄带物联网鼠类智能监控系统应用研究[J]. 中国检验检疫, 2019(5): 73-75.
[21] 姚丹丹, 黄立胜, 姜洪雪, 等. 广东省农区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2, 33(2): 273-276.
[22] 黄清臻, 贾瑞忠, 王旭, 等. 便携智能鼠情监测系统箱的研制与应用[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3): 344-347.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引导性项目(2019H0043),海关总署科研项目(2020HK120)
第一作者:朱丹丹(1988—),女,汉族,福建福鼎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预防医学相关研究,E-mail: 469552444@qq.com
通信作者:张建庆(1979—),男,汉族,山东高唐人,硕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病媒生物监测,E-mail: sdzjq2002@126.com
1.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泉州 362000
2. 泉州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 泉州 362000
3. 厦门海关技术中心 厦门 361026
4. 福州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 福州 350001
1. Quanzhou Medical College, Quanzhou 362000
2. Comprehensive Technology Service Center of Quanzhou Customs, Quanzhou 362000
3. Technology Center of Xiamen Customs, Xiamen 361026
4. Fuzhou International Travel Healthcare Center, Fuzhou 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