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国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分析及应对举措
作者:倪敏君 岑晨霞 刘超群 李家明
倪敏君 岑晨霞 刘超群 李家明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发感染导致的传染性寄生虫病,蚊媒是其主要传播媒介,目前发现有5种寄生虫会导致人类感染疟疾,分别是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诺氏疟[1-2]。传播途径为雌性按蚊叮咬、输入疟疾患者的血液、与疟疾患者共用注射器等,各类人群普遍易感。第5种疟疾是由诺氏疟原虫引起的诺氏疟,目前归类为人畜共患病,是独立于4种人体疟原虫外的一个种类[3]。
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闻公报称,中国正式获得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4]。伴随新冠疫情进入低流行水平,各国口岸基本全面放开,疟疾输入再传播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如何巩固我国消除疟疾的成果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新挑战,更是海关卫生检疫战线面临的一项重任。
1 口岸输入疟疾的风险因素分析
1.1 全球疟疾流行状况
《世界疟疾报告2022》指出,2021年全球有80多个国家仍然有疟疾流行,还有20多亿人生活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全球疟疾病例总数为2.47亿,疟疾死亡病例为61.9万例。报告显示,非洲地区仍然是疟疾负担最重地区,到2021年非洲地区承受全球约95%的疟疾病例和96%的疟疾死亡人数[5]。
1.2 跨境流动人员现状
根据我国向WHO提交的《国家消除疟疾报告》分析指出,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公民在赴境外就业、国际学生相互交流、企业对外经济贸易合作交流、国际旅行等方面跨境人员的数量都在逐年快速上升。据国家移民管理局2020年1月4日公布的数据,2019年出入境人员达到6.7亿人次,我国内地居民出入境人数达到3.5亿人次。其中,一定比例的赴境外人员往返于疟疾流行区。由于新冠疫情的全球化流行,近3年我国出入境人数虽然大幅缩减,但随着全球疫情趋于平稳,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政策后,内地居民出入境人次开始上升,我国与有疟疾流行的国家之间的人口流动也将增加,因此,我国面临着较大的疟疾输入风险的挑战。
1.3 国内现状
自我国被WHO认证为无疟疾国家,近年来国内的疟疾确诊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6-8]。引起疟疾输入再传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地理因素。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同14个国家边境接壤,尤其是我国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等疟疾流行国家相连。
(2)存在疟疾传播风险较高的特殊人群。我国有大量劳务输出人员,人流去向主要为非洲、东南亚等地区。这些外派劳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所在地往往偏远,医疗条件较差,且多从事室外、野外及农业等工种,环境复杂,卫生状况差,接触媒介、昆虫等各类病原体风险高。
(3)跨境人员及边民政策。位于我国南端的云南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且无天然屏障。根据《世界疟疾报告2022》显示,缅甸是疟疾流行严重地区。而我国与其的边境贸易、出入境劳务派遣、跨境旅游人员持续增加,而且近几年边民通婚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因素极大地增加了跨境人员的管理难度。
(4)蚊媒种群相似。在云南边境地区,当地传播疟疾的蚊媒种群与边境接壤国家的蚊媒种群相似,而且多种生物媒介共同存在。《国家消除疟疾报告》指出,我国发现因人员流动从境外输入疟疾病例,以及因携带疟原虫的蚊媒通过跨境飞越导致我国公民感染的疟疾病例。以上因素易导致我国边境输入疟疾而继发传播的风险增高。
(5)旅居中国的外籍人员增多。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来自高疟疾流行地区的外籍入境留学、就业、旅游及商务人员数量大幅增加。由于我国媒介孳生的环境没有彻底改变,由此而引起疟疾输入再传播的风险仍然存在。根据《国家消除疟疾报告》及消除疟疾阶段输入病例感染来源情况看,2019—2021年中国报告境外输入疟疾病例共计4556例,感染来源累计有141个国家和地区。自非洲输入3973例(占87.20%),自亚洲输入550例(占12.07%),自南美洲和大洋洲输入33例(占0.72%)[6-8]。
2 口岸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
WHO针对我国输入性疟疾防控风险与挑战指出:“在云南省南部,该省与三个疟疾流行国家接壤”,还指出“中国还面临着从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其他疟疾流行地区回国的中国公民中输入性病例的挑战”[5]。另外,疟疾输入引起再传播的风险还有以下原因。
2.1 疟疾感染者初诊确诊率低
疟疾感染者的潜伏期不同,而疟疾的潜伏期是导致传播、误诊和漏诊的关键因素。感染疟原虫数量、原虫株、人体免疫力以及感染方式等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潜伏期。WHO组长格林·伍德先生在组现场认证时指出,目前发现的温带地区长潜伏期原虫株,人体感染后潜伏期可长达8~14个月,建议中国海关对从高风险地区入境人员的疟疾监测追踪延长至1年,而不是3个月。因此,潜伏期的差异是导致疟疾感染者初诊确诊率低的重要因素。
2.2 入境人员传染病防控意识不足
已受疟原虫感染的入境人员自身防控意识不足,加上其旅游轨迹史复杂,往往会导致其在就诊时对病史表述不清,误导医务人员的判断。
2.3 疟原虫镜检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我国从2017年底至今已经连续5年未出现本土疟疾病例[6-8],这易导致有疟疾病例输入地区的一线临检人员对疟原虫镜检专业能力逐渐生疏,因而导致漏诊。
2.4 流动人口监管难度增大
随着疫情监管的进一步开放,跨省之间的人员流动将会大量增加,加上流动人员的管理难度较大,有疟疾输入地区人员的跨省流动,将是疟疾输入再传播监管的难点。
2.5 疟疾传播媒介分布广泛
根据报道,我国每年仍有数千例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而输入的间日疟疾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及地区,适合间日疟传播的媒介在国内分布广泛[9],增加了引起本地再传播风险。
2.6 治疗疟疾药物耐药性产生
根据《世界疟疾报告2022》报道,目前已经发现治疗疟疾的部分临床药物有耐药性产生,尤其在整个大湄公河次区域(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GMS),恶性疟原虫已对青蒿素乃至青蒿素联合药物产生部分耐药性,影响了疟疾感染者的治疗效果,延长了疟疾感染者的治疗周期。治疗疟疾药物耐药性产生也是引起疟疾输入再传播的风险点。
3 口岸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防控举措
疟疾是虫媒性传染病,通过相关的预防举措是可以达到有效阻断的。根据《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管理办法》,为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维持我国疟疾消除状态,我国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快速精准、联防联控”的工作原则,及时发现疟疾输入病例并规范治疗,科学开展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有效处置高传播风险疫点,阻断疟疾输入再传播。口岸为落实“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防控工作任务,主要是建立了三道防线、控制5个节点,并实施9项防控举措来达到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目标。
3.1 建立三道防控线
依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卫生检疫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及国家规划纲要,综合我国边境线特点,在口岸建立三道防线。各级海关主动加入“国家消除疟疾行动”工作网络,构建境外、口岸、境内三道防线,加强口岸输入性疟疾防控和蚊类监测控制,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一是构建境外传染病监测体系。构建的境外传染病监测点主要负责开展全球疫情监测,加强疟疾等多种传染病输入的风险研判预警。二是提升口岸卫生检疫防控能力。在口岸建立疟疾等传染病防控的第二道防线,进一步夯实口岸卫生检疫防控体系,更好地落实防控举措。三是完善国际旅行健康服务体系。通过开展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体检和健康咨询服务,加强口岸防控疟疾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出入境人员疟疾等传染病预防意识。
3.2 实施出入境5个节点防控举措
通过制定防控方案,对前往高风险地区的出境人员发放预防疟疾宣传资料及防蚊物资,并针对劳务派遣重点机构,上门为管理者及出境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培训,开展境外远程网络培训等。构建出国劳务人员“1+3+6”口岸公共卫生服务模式,面向劳务人员特定人群,采用国际旅行健康咨询、传染病监测、组织座谈等形式,制定劳务外派公司疟疾控制专项方案等6项服务措施,优化出入境人员“出境前、出境时、在境外、入境时、回国后”5个节点的健康宣教服务。
出境前,开展传染病监测体检、健康评估、健康咨询。根据健康评估结果,给予出境人员赴境外期间保障健康的针对性干预措施及建议。例如进行疟疾等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的健康知识宣教,必要的疫苗接种,户外期间防晒防蚊措施,确保有基础性疾病的出境人员在境外期间后续用药等问题。
出境时,各口岸等候大厅或通道设立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的防控知识宣教片,免费为出境人员提供各种传染性疾病知识宣传册。
境外停留期间,可通过属地相关部门、劳务派遣公司或社区、疾控部门、海关保健中心,面向辖区范围内的出境人员开通即时线上联络渠道,对有需要的境外人员及时给予相应医疗措施的指导及医疗建议。另外,在病人危重但急救资源不足时,建议给予入境绿色通道。
入境时,口岸检疫人员应提醒所有入境人员正确填写健康申报卡,特别关注来自高风险疟疾流行区的入境人员,给予入境后的后续医疗服务建议并发放当地指定医疗机构就诊卡。
入境后,针对来自高风险地区的入境人员,海关执行为期3个月至1年的传染病监测措施,及时发现长潜伏期疟疾等传染病,以降低疟疾输入后再传播的风险。
3.3 口岸检疫9项防控举措
(1)统一部署落实巩固消除疟疾工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管理办法》要求,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海关编制统一的疟疾等传染病防控作业指引,坚持“依法检疫、科学处置、综合治理”原则,规范口岸现场检疫排查,精准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的病例处置,规范做好后续灭蚊处置,追踪调查入境人员等流程。
(2)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对外建立来自疟疾等传染病疫区入境人员交通信息通报机制,建立与驻境外中资企业、项目园区及第三方机构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合作机制,建立来自疫区入境人员户籍属地信息通报机制;对内加强海关机构上下沟通协调,实施疟疾等传染病输入防控检疫措施,加强“海关总署-直属海关-隶属海关-口岸一线及保健中心实验室”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各口岸互通入境高危人群及病例信息,形成系统内联动处置网络,确保从源头上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
(3)开展全球疫情风险监测评估体系。通过建立对境外疫情信息收集、研判及风险评估机制,确定入境重点检疫对象,并通过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官方订阅号“全球传染病信息日报”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对收集的各国疫情信息进行研判、评估,确定重点检疫对象分类,制定相应风险控制措施,及时开展防控应对行动,尽可能阻断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
(4)实施全员健康宣教。通过4项举措来实施全员健康宣教。第一,在每年4月26日“全国疟疾日”,对出入境人员及周边居民开展预防疟疾等传染性疾病感染健康知识宣讲。第二,在所有旅客、货运等出入境口岸及各地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通过采用张贴海报、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免费发放宣传册等方式,持续开展疟疾等传染病知识的健康宣教。各保健中心还应做好重大援外活动保障及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评估、疫苗接种等保障工作。第三,对重点机构,如劳务派遣公司、接收来自疟疾高风险地区留学生的学校等机构的重点人群,上门开展疟疾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及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知识的宣教活动。第四,海关总署办公厅建立了国门安全教育讲师团,其主要职责是参与教育部组织的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编写,推动将国门安全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推动海关国门安全教育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形成具有海关特色的国门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及配套读本。通过以上4项举措,增加出入境人员对疟疾等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也教育孩子从小建立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旨在达到全员普及健康宣教的良好效果。
(5)严格口岸检疫,控制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通过进一步加强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对出入境人员实施全员体温监测,贯彻对高风险地区入境有异常人员实施“三排一转运”机制。对疑似、有异常或来自境外疟疾流行区和其他传染性疾病高风险地区具有临床症状的人员,双100%进行医学排査和采样快速检测确诊,将不能排除有传染性疾病的入境人员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诊治。同时,对来自疟疾流行区的人员、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等实施重点查验,并在口岸区域实施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对空港和海港及陆路口岸区域实施鼠、蚊等病媒生物监测。
(6)全员培训提高消除疟疾岗位技能。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口岸对入境人员的排查敏感性,提高传染病监测能力,提高实验室人员镜检能力。定期邀请专家,对健康宣教、健康咨询岗位人员进行疟疾等传染性疾病及基础疾病防治知识专业能力培训。通过培训演练提高实验室血片疟原虫镜检能力,确保每一例疟疾患者能够被及时发现和诊治,避免出现重症和死亡病例[10],避免出现传染病输入再传播问题。
(7)加强入境人员传染病追踪监测。对来自境外疟疾流行高风险地区的入境发热人员开展疟疾等传染病筛查,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对疟原虫检测阳性的病例进行网络报告,必要时配合属地疾病控制中心开展输入性疟疾等传染病病例的调査与处置。对高风险地区入境人员应根据疟疾长潜伏期的特点进行3个月至1年的疟疾追踪监测。
(8)加大投入,提高检疫检测技术能力。以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和动态管理为抓手,定期更新、校准口岸设施设备,确保各口岸旅检现场的红外体温监测设备有效运行。加大对卫生检疫技术支撑单位保健中心实验室的投入,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
(9)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加强多边共防合作,尤其是与缅甸、老挝、越南等疟疾流行国家合作,建立并实施疟疾跨境联防联控机制。依照我国在消除疟疾工作中建立的境外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及时获得境外疟疾等传染病疫情信息,开展跨境联防联控合作,分享疟疾防控信息和经验,开展疟疾防控技术合作。加强与卫生健康、外事、商务、教育、旅游、公安、交通等部门联合防控合作机制,共同做好口岸疟疾等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实现“信息能共享、行程能追溯、控制有措施”。
4 结语
我国虽然已经被认证为无疟疾国家,但仍面临境外疟疾输入以及输入后再传播的风险,因此,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全面部署口岸疟疾防控措施,不断提升疟疾防控保障体系尤为重要。根据疟疾输入风险分析提示,还要对以下三方面继续保持高度关注。
第一,疟疾消除并不等于消灭,由境外输入性疟疾引起再传播的风险依然长期存在,尤其是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的输入风险面临极大挑战[11-12]。因此,建议继续维持多部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防控策略,继续开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共享疟疾防控经验。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现场认证专家组一致公认的中国特色经验,也是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关键举措。
第二,持续加大培训力度,优化疟疾防控力量,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升检疫人员及实验室人员对疟疾的警觉性和检疫检测水平,确保及时发现输入性疟疾病例,达到精准诊断分类施治的防控效果。
第三,为贯彻《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管理办法》,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建议继续统一部署口岸疟疾防控措施,实施“多病同防”策略,共同筑牢口岸检疫防线,不断提升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撰写组, 李兰娟, 张文宏, 等. 疟疾诊疗指南[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4): 419-427.
[2]刘洋, 徐政, 朱卫立, 等. 诺氏疟原虫的研究进展[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8, 41(1): 62-71.
[3]朱淮民, 李军, 郑微,等. 诺氏疟原虫的人体自然感染[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6, 24(1): 70-71.
[4]中国经济周刊.从3000万例到零:我国被世界卫生组织认证为无疟疾国家[EB/OL](2021-07-01)[2023-04-0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4068665149758000&wfr=spider&for=pc.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alaria report 2022[R]. Geneva: WHO, 2022.
[6]张丽, 易博禹, 夏志贵, 等. 2021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2): 135-139.
[7]张丽, 丰俊, 涂宏, 等. 2020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2): 195-199.
[8]张丽, 丰俊, 夏志贵, 等. 2019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2): 133-138.
[9]刘小波, 刘起勇. 媒介按蚊防控:中国疟疾消除的关键措施[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5): 409-413.
[10]朱国鼎, 高琪, 曹俊. 中国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1, 33(1): 7-9+21.
[11]杨恒林, 肖宁, 杨亚明, 等. 中缅和中老边境地区消除疟疾的挑战、机遇与对策[J]. 中国热带医学, 2017, 17(4): 321-324.
[12]周耀武, 林祖锐, 杨恒林, 等. 2011—2019年云南省消除疟疾阶段疫情特征分析[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20, 15(11): 1328-1331.
第一作者:倪敏君(1964—),女,汉族,浙江宁波人,本科,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传染病监测、检测及国际旅行健康咨询工作,E-mail: 460200607@qq.com
1. 宁波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宁波海关口岸门诊部) 宁波 315000
1. Ningbo International Travel Health Care Center (Ningbo Customs Port Outpatient Departments), Ningbo 3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