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中亚疟疾疫情传入我国的风险分析
作者:刘震东 张晓波
刘震东 张晓波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疟疾疫情的传播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中亚地区是疟疾高发区之一,该地区的疟疾疫情对我国疟疾防控工作构成了潜在威胁。近年来,中亚地区与我国的经济、文化、人员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增加,中亚疟疾疫情传入我国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加。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疟疾疫情的传播机制、疟疾疫苗的研发等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对于中亚疟疾疫情传入我国的风险分析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研究中亚疟疾疫情传入我国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疟疾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控策略;二是可以为全球疟疾防控工作提供借鉴,有助于推动全球疟疾防控事业发展。在进行中亚疟疾疫情传入我国的风险分析时,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中亚地区的疟疾疫情数据不够完整、准确,这给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其次,中亚地区的疟疾疫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气候、环境、人口流动等,这些因素的复杂性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再次,中亚地区的疟疾疫情与我国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存在差异,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本研究对中亚疟疾疫情概况、中亚疟疾疫情传入我国的风险因素等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疟疾防控提供参考和启示。
1 中亚疟疾疫情传入我国的风险因素
1.1 中亚疟疾疫情概述
中亚地区是传统的疟疾高发地区之一,表1汇总了中亚五国疟疾的发病率。中亚疟疾病毒具有一定特殊性。首先,它是“栖息性”疟疾,在人群中流行起伏较大,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按蚊,难以依靠个体或社会行为控制[1]。其次,中亚疟疾的种类较多,包括间日疟、恶性疟和卵形疟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2]。再次,中亚地区民众生活水平不高,卫生条件较差,蚊虫易于孳生,易引起疟疾的流行[3]。这些因素连同中亚与我国地理位置接近,构成了中亚疟疾传入我国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表1 2009—2013年中亚五国疟疾发病率[3]
Table 1 Incidence of malaria in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 2009-2013
国家 | 发病率 (%) |
哈萨克斯坦 | NR |
吉尔吉斯斯坦 | 0.00 |
塔吉克斯坦 | 0.22 |
土库曼斯坦 | NR |
乌兹别克斯坦 | 0.00 |
注: NR表示无数据
1.2 中亚地区和我国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情况
中亚地区与我国的地理位置十分接近,沿边贸易和人员往来频繁,这种密切的经济关系为疟疾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机会。尤其是在夏季,中亚地区的游客和工作人员返程,成为中亚疫情传入我国的一个特殊渠道。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亚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越来越多中亚地区的人员前往我国工作、学习、旅游等。同时,我国面向中亚地区的流动人员也相对较多。一些中国企业在中亚地区设有分支机构,需要派遣员工前往现场进行管理和支持。中亚地区存在着疟疾高发的地区,因此,在加强人员流动和交流的同时,需要加强对中亚地区疟疾等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1.3 中亚疟疾疫情传入我国的可能途径
中亚地区地处温带和亚热带交界,有利于蚊子的繁殖。该地区的疟疾疫情一直呈现波动式增长趋势。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中亚地区的疟疾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疟疾的发生地在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其中,塔吉克斯坦疟疾发病率最高,每10万人中有465人感染疟疾[3]。
与此同时,疟原虫的多样性和传染性使得中亚疟疾疫情发展情况复杂,需要不断地跟踪和分析疟疾的流行情况和趋势。目前,中亚地区的疟疾主要由非洲疟原虫与本地疟原虫相结合形成[4],疟疾的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人口迁移、生态环境与地理环境等。中亚疟疾疫情传入我国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可能途径。
(1) 感染疟疾的人员在疟疾潜伏期进入我国。由于中亚地区和我国的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部分人员在感染疟疾的潜伏期期间入境,疟疾潜伏期一般为8~20天,该类旅客如有隐瞒旅居史等情况,会增加疟疾传入的风险[5]。因此,应加强对于入境人员的检疫力度,有效防止受感染人员进入我国。
(2)通过物流、地理环境、物品携带疟原虫等途径传入我国。中亚作为一个疟疾高发地,物品、物流存在携带疟原虫的可能性,是疟疾传播的重要途径。此外,土地、气候等因素的变化都将直接影响疟原虫的生存和传播[6-7]。因此,应对于物品、物流的来源做好相应的检测工作,加强对各类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疟疾垂直传播的风险。
(3)通过人类因素、自然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中亚地区发展程度较低,疟疾传播区风险情况复杂,并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疟原虫存量也存在差异,因此疟疾的传播路径难以预测。针对这种情况,应制定出完善的应对措施,做好人员、物品、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防控,保障我国不受到中亚地区疟疾疫情传播的影响。
2 中亚疟疾疫情传入我国的应对措施
2021年6月,中国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消除疟疾认证[8]。针对中亚疟疾疫情传入风险,我国应对疟疾的防控措施和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在中亚国家疟疾疫情流行的同时,我国高度重视疟疾防控并采取积极行动。其一,建立疟疾预防控制管理系统,完善了疟疾监测预警体系[9-10]。其二,我国加强对疟疾的诊断和治疗,控制传染源的扩散[11]。其三,加强对疟疾防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的卫生及疫情防控水平[12]。此外,我国还与疟疾流行国家进行国际合作,通过技术交流和经验交流加强疟疾防控能力[13]。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亚疟疾疫情已向周边国家蔓延。据统计,2016年吉尔吉斯斯坦的疟疾病例数达到了8749例,其中包括244例新生儿疟疾。这一数字在2017年更进一步提高到了12638例[3]。面对中亚疟疾输入风险,本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应对措施建议。
2.1 建立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机制
在应对中亚疟疾疫情传入我国的风险中,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至关重要。这一合作可以表现为数据信息共享、疾病管理技术借鉴以及研究成果的共享等多种方式。
数据信息共享是保护公共卫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各国应当积极地开展病例追踪、病例汇报,及时通报疫情最新进展和相关政策,扩大信息共享,以建立全球疾病控制网络和信息共享机制的基础,有助于防范和管控疟疾,减少疫情对全球的影响[14]。此外,各国在疟疾管理技术上也应该互相借鉴,探索更加有效的疾病管理方法,形成更加成熟的管理方式,以更加高效的方式抗击疟疾疫情,同时也为其他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研究成果的共享也是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国互相参考和借鉴彼此的研究成果,提升对疟疾及疟原虫的认知和抵抗力。而研究成果的共享需要各方建立起开放透明、互信协作的关系,各方研究人员之间可以通过国际科研机构建立联系,进行联合研究并积极地共享研究结果,这有助于加快疟疾药物以及疫苗的研发,形成全球疾病控制计划。
2.2 加强边境卫生检疫和早期预警机制建设
一是在边境口岸加强卫生检疫力度,建立起完善的检疫处理机制,对来自中亚地区的疟疾患者和暴露者进行及时检测、诊断、隔离和治疗。同时,配备专业的检疫人员和设备,确保检疫操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是建设完善的疟疾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收集和传输来自中亚地区疟疾疫情的信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数据分析,及时预警和诊断病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传播、防范风险。
三是疫苗和药物研发和应用是关键因素之一。我国可以加强与中亚地区的合作,共同开展疫苗及药物研发和生产,共同提高抗疟疾的能力。同时,可以加强与其他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中亚疟疾疫情传入的风险,保障我国国境卫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2.3 提高公众预防意识和医护人员疟疾诊疗能力
一是应完善医院的疟疾诊断和治疗设施,加强医护人员的疟疾诊疗培训,提高其诊断能力,不仅可以加快疟疾的确诊和治疗,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能及早发现和防治病人的感染,防止疟疾在我国的传播和扩散。
二是应加强公众对疟疾的认识,加强疟疾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公众应该了解疟疾传播的途径和症状,掌握避免感染的措施,并积极参与预防和治疗工作[15]。同时,卫生检疫部门还应加大对易感人群的筛查和追踪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例,避免疟疾在我国境内的传播。
2.4 疫苗和药物研发及应用
人们对疟疾已有长时间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疫苗和药物的相关知识。但是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病程不同,抗药性问题也十分严重,这使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在资源分配上切实加强优先级。疟疾是一种长期危害人类健康、不可忽视的疾病,疫苗和药物研发应该成为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的重要研究方向,吸引更多的研究人员投身于此。
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疟疾,应合理制定具有强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方案。进一步探索该疾病的病理生理成因,加强与疟疾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深入挖掘抗疟药物的作用机制,以更好地解决目前出现的病原学和药物抗性问题。
最后,合理使用抗疟疾药物。疟疾抗药性已成为防控的难点,因此在掌握好疫苗和药物的研究技术的同时,应该加强医护人员对患者或疑似患者抗疟疾药物使用的科学指导,尽可能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3 未来疟疾防控的展望和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境人员流动的增加,疟疾疫情传入我国的风险不可避免地增大,未来疟疾的防控面临着多重挑战。
其一,全球气候变化对疟疾的传播和流行产生了深远影响。气候变暖增加了疟疾传播媒介(蚊子)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同时也缩短了疟原虫在蚊子体内的发育周期,使其产生更大的传播威胁。因此,未来在疟疾防控中应重视气候变化对疾病传播的影响,提高对疟疾输入风险的响应能力。
其二,新兴疟疾药物的应用和抗药性的出现也给未来疟疾防控带来了诸多挑战。虽然新型疟疾药物能够更快地抑制疟原虫的生长,但短时间内大规模应用可能会导致疟疾耐药性的出现。因此,未来在疟疾防控中应采取多种药物联合应用,降低药物耐药风险,并加强对疟疾耐药性的监测和防范。
其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贸易等活动频繁开展,这增加了疟疾输入的风险。因此,未来在疟疾防控中应采取更加精准的预防措施,提高公众对疟疾的认识和风险意识。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深入探究中亚疟疾疫情的传入途径、我国的防控能力等,综合分析了疟疾疫情的危险程度,认为中亚疟疾疫情传入我国的风险较大,主要原因是中亚地区疟疾病例数高、疟原虫种类多、交通运输便利,这些因素使疟疾易于跨境传播。同时,边境口岸与中亚地区接壤,地理位置接近,也加剧了疟疾传入我国的风险程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了4项疟疾防控措施:一是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合作开展疫情监测和信息共享;二是要进一步提升我国边境卫生检疫能力和早期预警机制建设;三是提高公众预防意识和医护人员疟疾诊疗能力;四是加强疫苗和药物研发及应用。只有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应对,才能够预防中亚疟疾疫情的传入,确保我国公共卫生安全。
参考文献
[1] Asale A, Duchateau L, Devleesschauwer B, et al. Zooprophylaxis as a control strategy for malaria caused by the vector Anopheles arabiensis (Diptera: Culicidae): a systematic review[J].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2017, 6: 1-14.
[2] Gruszczyk J, Kanjee U, Chan L J, et al. Transferrin receptor 1 is a reticulocyte-specific receptor for Plasmodium vivax[J]. Science, 2018, 359(6371): 48-55.
[3] 程龙, 王颖, 刘海涛, 等. 中亚地区传染病发病趋势分析[J]. 医学与社会, 2019(1): 95-97.
[4] 熊彦红, 郑彬, 许学年. 基于专利分析的寄生虫病防治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8(6): 621-624.
[5] 莫晓彤, 夏尚, 艾琳, 等. 疟疾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热带医学, 2021, 21(5): 490-495.
[6] 田睿, 徐惠芳, 朱小燕. 全球疟疾流行现状及我国输入性疟疾疫情态势分析[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3, 36(6): 425-427.
[7]徐华珠. 我国输入性疟疾疫情现状及防控策略[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5, 38(S1): 76.
[8] 胡学锋, 吴霜, 翁贇琦. 疟疾全球流行现状及我国输入性疫情分析[J]. 疾病监测, 2021, 36(10): 1057-1062.
[9] 张丽, 易博禹, 夏志贵, 等. 2021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2): 135-139.
[10] 张丽, 丰俊, 夏志贵, 等. 2013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4, 32(6): 7-13.
[11] 张丽, 丰俊, 张少森, 等. 2015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6, 34(6): 477-481.
[12] 帖萍, 王婷, 闫昌福, 等. 2014—2018年山西省疟疾疫情分析[J]. 疾病监测, 2020, 35(2): 136-139.
[13] 周晓农, 张少森, 徐俊芳, 等. 我国消除疟疾风险评估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4, 32(6): 414-418.
[14] 张丽,丰俊, 夏志贵, 等. 2019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分析及消除工作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2): 133-138.
[15] 张丽, 丰俊, 涂宏, 等. 2020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2): 19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