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进口食品分类编码规则探索研究
作者:陈孟裕 金锋 曹国洲 江山宁 吴锦国 钟莺莺 钟高飞
陈孟裕 金锋 曹国洲 江山宁 吴锦国 钟莺莺 钟高飞
陈孟裕 1 金 锋 1 曹国洲 1 江山宁 1 吴锦国 1 * 钟莺莺 1 钟高飞 1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海关进口食品分类编码现行体系及其对海关建设和食品溯源管理的影响。通过比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欧盟食品分类与描述系统(Comprehensive Food Class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System,FoodEx2)、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和美国饮食研究食品和营养数据库(Food and Nutrient Database for Dietary Studies,FNDDS)等体系,提出了建立统一的食品分类框架、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构建科学编码体系等策略,以推动进口食品分类编码的科学应用,提升海关监管水平。
关键词 进口食品分类编码;海关监管;食品溯源;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Exploratory Study on Imported Food Classification and Numbering Rules
CHEN Meng-Yu1 JIN Feng1 CAO Guo-Zhou1 JIANG Shan-Ning1
WU Jin-Guo1* ZHONG Ying-Ying1 ZHONG Gao-Fei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customs classification and numbering system of imported food in China and its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stoms and food traceability management. By comparing the systems of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C), EU Comprehensive Food Class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System (FoodEx2), Japan’s Positive List System and U.S. Food and Nutrient Database for Dietary Studies (FNDD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of establishing a unified food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improving food safety standards, and constructing a scientific coding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applica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numbering of imported food and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customs control.
Keywords imported food classification and numbering; customs control; food traceability; food safety standard system
进口食品分类编码是食品进出口贸易、海关监管的重要数据基础,建立相对统一的进口食品分类编码管理体系对于提升海关监管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能够通过进口食品分类编码体系对进口食品的产品大类、加工方式、原料大类、包装类型、预期用途等要素进行区分,不仅有助于海关监管的衔接,也能满足相关的信息化平台开发使用要求。本文在分析梳理我国进口食品分类编码现状基础上,借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内外其他监管部门食品分类编码规则,对海关进口食品分类编码规则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提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的建议,以期为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进口食品分类编码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1 我国进口食品分类编码现状及优化的意义
1.1 我国进口食品分类编码现状
我国海关在对进口食品的监管中,主要采用基于《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 System,HS)编码的进口食品分类编码体系,这一分类编码体系以HS编码为基础,外加3位检验检疫代码的分类编码体系,包含16个1级分类、1086个2级分类,共有5475个进口食品分类编码。
我国的进口食品分类编码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HS编码,共10位,前6位为世界海关组织(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WCO)制定的国际标准编码,7、8位为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制定,9、10两位为海关归类确定;第二部分为检验检疫编码,共3位,由海关将统一HS编码下不同加工方式、用途等产品进行区分,以用于监管分类等目的,检验检疫编码无法独立生效,必须依托在某个HS编码下[1]。HS编码与3位检验检疫编码相结合,形成了一套既具国际通用性又具国家特色的我国进口食品分类编码体系。如图1所示,商品编码“0203.1110.10101”代表鲜或冷的整头及半头乳猪,其中“02”为章,“03”为目,“11”为子目,“10”为本国子目,“10”为海关归类,101为检验检疫编码。
我国进口食品分类编码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编码分布广泛。进口食品涉及的编码散布在HS编码表的动物产品、植物产品、动植物或微生物油脂、食品及化工品等多个类别中;(2)编码需根据有关情况进行调整。进口食品分类编码以HS编码为基础,随着HS编码变动而变化,基于海关各项业务改革持续推进,进口食品编码也将随之调整。
我国进口食品分类编码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进口食品种类繁多,每种食品都有其独特的成分、加工方式、用途和产地等特征,新品种不断涌现,这使得商品编码的复杂性显著增加[2]。不同国家和地区包括国内不同领域在食品安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等方面存在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这使得同一种食品可能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可能导致贸易摩擦的产生[3]。分类编码规则复杂繁琐,限制了全球自动化处理系统的效能。不同国家、不同部门之间使用不同的信息系统和分类编码规则,对溯源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产生一定影响[4]。
1.2 优化进口食品分类编码体系的意义
我国进口食品分类编码规则是海关对进口食品进行监管的基础,它实现了对商品的精准识别和管理,对开展进口食品海关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1.2.1 促进贸易便利化
通过统一的分类编码规则,可以简化进口食品的申报流程,提高海关的通关效率。企业只需按照规定的编码规则进行申报,即可快速完成清关手续,可有效减少因分类不清或编码错误而导致的延误和成本增加。
1.2.2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分类编码规则不仅关注食品的种类,还关注其加工方式、保存状态等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海关能够根据编码信息快速识别高风险食品,实施更加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从而保障进口食品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1.2.3 便于贸易统计与分析
统一的分类编码可为各国海关和统计机构提供统一的数据口径,使贸易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更加便捷。通过对进口食品的分类编码进行统计,可以清晰地了解各类食品的进口量、进口来源地等关键信息,为监管决策和市场分析提供有力支持。
1.2.4 促进国际贸易合作与交流
进口食品编码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进一步优化完善进口食品分类编码体系,推动与国际编码规则接轨,可有效促进国际贸易的顺畅进行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5]。
1.2.5 支持海关监管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分类编码规则与海关政策紧密相关。通过对进口食品进行精准分类和编码,海关可以准确地确定进口食品监管政策。同时,分类编码规则还为政府调整关税政策和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灵活手段。
2 国内外主要食品分类编码规则研究与比较
国内外主要国家的食品分类编码情况各有特点[6],不同的国家和组织根据其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建立了各自的食品分类编码系统。
2.1 国外主要食品分类编码体系
2.1.1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食品分类编码体系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设立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CAC)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法典标准具有准绳作用,它的食品分类编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指导作用。它的分类体系中,将食物和动物饲料按照食物大类、种类、组别和具体食物的模式分为4个层次[7]。食物原料根据是否加工分为5大类,进一步按产品特性划分为19种类,再细分为不同农作物组别,最后再将食物采用4位阿拉伯数字码进行编码,会得到一组6位编码。图2乳猪在CAC食品分类结构中的具体分类。该种编码方式专业,同时又方便提取和归类,但是不容易掌握。
2.1.2 欧盟FoodEx2分类编码体系
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推出的FoodEx2系统是一个规范化的食品分类与描述框架,涵盖了核心的食品分类结构、食品信息词典、针对多个监管需求的分类层级、详细描述食品特征的属性列表以及通用的编码解码指南[8]。该体系将各个监管领域特定的分类层级整合于一个主分类结构内,达成了不同监管领域在食品分类和编码上的一致性,促进了食品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同时便于用户对比不同来源的食品数据,并且这一系统专业性较强。
2.1.3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中分类编码体系
日本采用的“肯定列表制度”对食品中的农业化学品残留进行严格控制,其食品分类细致到食品的具体部位,分为4大类、14小类、53组,进一步细分至252个子项目,并为未列出的食品提供了明确的分类指导[9]。这一制度的细致分类有助于精确管理和操作。
2.1.4 美国FNDDS的分类编码体系
美国农业部营养数据实验室构建的饮食研究食品和营养数据库(Food and Nutrient Database for Dietary Studies,FNDDS)定义了食品分类和编码,根据食品的来源、成分含量、风味、加工方式、存储方式、所含食物数量、颜色等将食品分为3—5个层次,第一、二、三层分别有9、52、229个组,部分有四、五层,通过分配唯一的8位数字代码对食品进行描述[10]。如表1所示,前4位代码识别食品类别,后4位代码表示具体食物。这种编码方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能够适应不同种族和特殊饮食习惯的需求,对后续的膳食评估和来源追踪工作至关重要。
2.2 国内主要食品分类编码体系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施行以来,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职责更加明确,相应的分类编码系统也日益成熟。食品安全标准的持续改进,推动了食品分类的精细化发展。目前,我国的卫生、农业和食品药品监管等相关部门均已建立了符合自身监管和研究需求的食品编码体系。
2.2.1 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中分类编码体系
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主要用于《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申领。该目录详细列出了食品生产领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大类、类别编号、类别名称,并且在类别名称下方列出了品种明细,以便于用户选择。该目录定期更新,鼓励新型食品类别发展,并和现行有效的标准和政策做到了融合,使用方便。
2.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分类编码要求
随着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国内几个基础性的食品安全标准中的食品分类系统也日趋细化、合理和实用[11]。例如,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根据食品添加剂的特性来定义食品类别,在产品命名上遵循国家相关产品标准,对于没有特定标准的,则采用市场上的通用名称。该分类系统按照4级分类,部分食品分到5级,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制定食品相关标准、食品安全认证等的重要依据。GB 276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针对农药残留限量,特别关注初级植物源农产品和少数加工产品,以及动物源产品的饲料农药残留。该标准详细规定了产品的检测部位,以确保农药残留量的精确测定。尽管这一体系只分为两个层级,但该系统仍然为监管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2.2.3 其他规范中食品分类编码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WS/T 464—2015《食物成分数据表达规范》中,将食物按照其原料属性分为20类,每一类中又分为若干亚类和小类。对每一个分类采用分类编码和食物顺序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码。食物编码按照分类法和流水号相结合,采用字母、数字混合编码,每种食物都具有唯一编码,便于查找使用。
《中国食物成分表(2009版)》中规定的食物分类编码,采用“食物类和亚类”的双级分类法,并结合我国传统食物分类方法,以及食品行业相关的分类标准,采用6位阿拉伯数字的编码方式编码。前2位是食物的大类编码,第3位是食物亚类编码,最后3位是食物在亚类中的排列序号,某一类食物在食物成分表中的前后不同部位出现的时候编码是一致的[12]。
2.3 国内外食品编码规则经验借鉴
2.3.1 统一的食品分类体系
通过对国内外食品分类体系进行分析,发现国外发达国家食品分类体系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均建立统一的食品分类框架,实现食品安全数据的标准化和统一监管。如CAC的食品分类编码体系中,提供了一个多级分类结构,包括大类、种类、组别和具体食品,这种结构有助于避免理解歧义和执行偏差[13]。
2.3.2 详细的分类说明
对相关分类要求进行详细说明,例如CAC的体系中每一分类都有详细说明,这有助于确保食品分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特别是在较为专业的食品编码确定过程中。
2.3.3 编码的规律性和实用性
建立一套统一的识别机制,在具体的食品和编码之间建立准确的对应关系,便于计算机系统自动识别不同食品的安全风险。例如,在CAC的食品编码体系中,每个6位的代码由两部分组成:前2位是代表食品种类或来源的字母,接下来的4位数字则表示该食品在系统中的顺序编号。这样的编码既遵循分类规律性,又方便计算机提取和归类。
2.3.4 扩展性强的编码方式
食品编码规则需要具有可持续性,尤其是在越来越多的新类型食品出现后,必须要使这些产品也能完成食品编码。例如,美国饮食研究食品和营养数据库使用的是一个位数达到8位的编码系统,该系统中前4个数字用于区分食品的类别,而后4个数字则用来指代特定的食品项目。这种方式兼顾种族食物和特殊食物的差异,具有很好的扩展性。
2.3.5 食品追溯体系
食品编码的使用有助于监管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加强和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信息的获取。因此,从编码上需要方便识别产品的溯源信息。如欧盟的食品安全追溯制度要求所有食品和饲料都必须可进行追溯,这有助于监控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并确保食品安全。美国的食品编码也是同样可以做到溯源。
2.3.6 食品标签可追溯的规定
对于消费者来讲,食品标签是最能够直接获取食品信息的来源渠道,因此建议加强食品标签管理,将食品标签与食品编码进行管理,同时采用可追溯的食品标签,确保食品安全[14]。如欧盟规定,食品必须带有可追溯标签,包含供货商信息、产品名称、交易量等,相关数据至少保存5年,以供查询。
综上所述,借鉴这些经验,可以为我国食品分类编码体系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建立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食品编码规则,以提高监管效率和保障食品安全。
3 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进口食品分类编码体系
作为海关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石,海关进口食品分类编码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直接关系到进出口贸易的效率和安全性。下面,本文将详细探讨海关进口食品分类编码的发展趋势,重点分析编码规则的研究方向、科技应用的影响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3.1 建立统一的食品分类框架
及时制定统一的食品分类框架,有助于实现食品安全数据的标准化和统一监管。因此,可参考CAC和发达国家的食品分类编码体系建设经验,综合考虑国内食品标准、食品生产许可分类、食用农产品分类、海关税则分类等要求构建统一的食品分类框架,为基于统一的食品分类开展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修订以及协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监督抽检等工作提供依据。
3.2 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全面梳理现行的进口食品相关标准和规章,以增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完整性,统一食品分类标准,精确设定标准范围,进一步明确不同分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限量,提升标准的可执行性,预防潜在的食品安全管理风险。通过跨部门的紧密合作,防止标准间的冲突,确保各类食品标准的协调一致和互为补充,以“最严谨的标准”确保进口食品监管的高标准。
3.3 探索构建科学精准的编码体系
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与产品分类、原料分类、加工方式、预期用途、包装材料等5个因素密切相关,在目前HS编码基础上,探索建立包含以上五要素在内的食品安全监管分类码,并以此构建数据库,可以大大提高监管的效率及准确性。
食品安全监管分类码为网状分布,产品编码共16位,五维十段,前六段12位通过描述产品的分类、加工方式、使用原料对产品进行初步分类,后四段4位通过确定产品的原料来源、包装材料、预期用途来进一步细分产品,最后一位为识别码,在前15位还有重码时用识别码来区分。具体结构见表2。
前二段产品大类、产品类别可以参考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China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CIQ)分类码前4位,第四段为原料大类,通过第三段为产品加工方式作关联,可基本定位一个产品的监管要求。如速冻菠菜的产品编码为040832021101GDB0,见表3。
表3 以速冻菠菜的产品编码为例的食品安全监管分类码结构
Table 3 Food safety regulatory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using the commodity code of frozen spinach as an example
编号结构 | 对应编号 | 编号说明 |
产品大类 | 04 | 植物源性食品 |
产品类别 | 08 | 果蔬制品 |
加工方式 | 32 | 冷冻 |
原料大类 | 02 | 蔬菜 |
原料类别 | 11 | 杂项蔬菜 |
原料名称 | 01 | 菠菜 |
原料来源 | G | 陆地种植 |
包装类型 | D | 塑料袋 |
预期用途 | B | 加热后食用 |
识别码 | 0 | 不识别 |
3.4 推动进口食品分类编码科学应用
建立跨境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国际合作,各国海关可以实时交换进口食品的分类编码、检验检疫结果等关键信息,实现对进口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监管。实现进口环节海关精准监管,构建进口食品监督抽检大数据评估模型,从产品分类、原料来源、加工方式、预期用途、包装材料等多个维度提高布控的精准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提高进口食品监管效率。推动进口食品溯源管理,根据食品分类编码可精准获取进口食品原料来源、加工方式、预期用途、包装材料等关键信息,方便监管部门及消费者对进口食品进行有效溯源,确保进口食品安全。
4 结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海关进口食品分类编码规则的现状、挑战及发展趋势,探讨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精准的分类编码规则以支撑海关信息化平台的开发使用。通过优化和完善分类编码规则,不仅能提升海关监管效率,保障进口食品安全,还能促进贸易便利化,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便于贸易统计与分析,以及支持海关监管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参考文献
[1] 张紫玄, 王昊, 朱立平, 等. 中国海关HS编码风险的识别研究[J].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2019, 3(1): 72-84.
[2] 俞悦, 程璐. HS编码申报错误导致的“应检未检”行为之法律责任分析[J]. 海关法评论, 2023(10): 123-134.
[3] 查贵勇, 丁字皓. 从一则案例谈原产地证书HS编码填制问题[J]. 中国海关, 2024(4): 44-45.
[4] 蔡伊娜, 何俐娟, 柯培超, 等. UN/CEFACT国际视角下我国食品贸易便利化标准体系的构建[J]. 食品工业, 2022, 43(2): 214-218.
[5] 刘嵩. 运用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S)促进我国商品进出口业务[J]. 中国标准化, 1999(4): 31-33.
[6] 谢双, 王文智, 谭红. 国内外食品分类和编码体系比较[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0, 26(3): 19-22.
[7] 樊永祥. 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对建设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启示[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0, 22(2): 121-129.
[8] 李欢, 古志华, 蒋雄武, 等. 国内外乳及乳制品分类比对研究[J]. 质量探索, 2022, 19(4): 14-19.
[9] 程永明. 论日本的“全球食品价值链战略”[J]. 日本问题研究, 2020, 34(1): 7-16.
[10] MONTVILLE J B, AHUJA J K C, MARTIN C L, et al. USDA Food and Nutrient Database for Dietary Studies (FNDDS), 5.0[J]. Procedia Food Science, 2013, 2: 99-112.
[11] 袁国凤.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获得极大完善[N]. 中国食品报, 2023-11-28: 003.
[1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中国食物成分表 标准版第6版第一二册[J]. 营养学报, 2019, 41(5): 426.
[13] 李娜, 郭莹莹, 江艳华, 等. 我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关于水产品中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的对比分析[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 11(24): 9169-9176.
[14] 枫林.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发布“可追溯食品标签”[J]. 广东印刷, 2022(6): 3.
基金项目:海关总署科研项目(2023HK101)
第一作者:陈孟裕(1965—),男,汉族,浙江慈溪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食品安全风险监管研究工作,E-mail: chenmengyu@customs.gov.cn
通信作者:吴锦国(1981—),男,汉族,湖北襄阳人,本科,主要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E-mail: 534185911@qq.com
1. 宁波海关 宁波 315012
1. Ningbo Customs, Ningbo 315012
图1 我国商品HS分类编码结构中乳猪的分类示意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suckling pigs in China HS code
图2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食品分类结构中乳猪的分类示意
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suckling pigs in CAC food classification
表1 FNDDS的食品分类和编码中牛奶的分类示意
Tabl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milk in FNDDS food classification and numbering
第一层: 食品大类 (9个) | 第二层: 食品亚类 (52个) | 第三层: 食品组 (229个) | 或变体 (部分) | ||
9. 糖、甜食和饮料 | 下的亚类 | 奶酪 | 11.牛奶下的组 | 1108. 脱脂牛奶 | 特定品牌或特殊类型的牛奶; 不同口味或配方的牛奶产品 |
表2 食品安全监管分类码结构
Table 2 Food safety regulatory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产品大类 | 产品类别 | 加工方式 | 原料大类 | 原料类别 | 原料 | 原料来源 | 包装类型 | 预期用途 | 识别码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2位 | 2位 | 2位 | 2位 | 2位 | 2位 | 1位 | 1位 | 1位 | 1位 |
数字 | 数字 | 数字字母 | 数字 | 数字 | 数字字母 | 字母 | 字母 | 字母 | 数字字母 |
连续编号 | 连续编号 | 连续编号 | 连续编号 | 分别编号 | 分别编号 | 连续编号 | 连续编号 | 连续编号 | 分别编号 |
00 | 00 | 0A | 00 | 00 | 00 | A | A | A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