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新发展格局下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发展与影响
作者:孙芳芳 毛婧 焦阳 王丹青 冯陆
孙芳芳 毛婧 焦阳 王丹青 冯陆
摘 要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循环模式对国际贸易规则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当前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特征变化,分析了技术性贸易措施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及未来研究方向,为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基础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技术性贸易措施;演变;特征;作用机制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echnical Trade Measures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SUN Fang-Fang 1,2 MAO Jing 1 JIAO Yang 1,2 WANG Dan-Qing 1,2 FENG Lu 1,2
Abstract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ual circulation model bring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rul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trac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rajectory of technical trade measures, summarizes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s of technical trade measures,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the role of technical trade measur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onducting basic research on technical trade measures.
Keywords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technical trade measure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mechanism of action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技术性贸易措施逐渐成为各国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贸易的日益频繁,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涵盖范围不断扩大,涉及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法规、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多个方面,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新发展格局下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演变历程、主要特征以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我国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有效建议,同时也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1 新发展格局下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演变
1.1 历史发展脉络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全球贸易产生的初始阶段,相关制度体系处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阶段,各国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产品质量把关仍处在摸索之中,因此,技术性贸易措施尚不具备成熟的实施条件。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全球贸易快速发展,政府机构出于强化进出口贸易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的考虑,通过设置商品检验检测机构,开始对进口产品进行质量管控,这便是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萌芽形式。随后,一些国家开始编制本国的进出口技术标准和法规,对企业进出口活动进行质量监督和检查,技术性贸易措施逐渐演变为对一系列产品从研发、设计、生产直至销售和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标准和评定的体系,并发展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维护经济利益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说,早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集中在产品的基本质量要求和安全性能方面。
1.2 新协定带来的新变化
基于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平台,技术性贸易措施向丰富化、透明化和可执行化方向发展。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为例,两者在WTO/TBT协定基础上明确了国际标准的判定方法,新增产品附件,扩大了通知义务范围和评论权利人的范围,透明度更高,且可执行度增强。例如,CPTPP、RCEP规定缔约方尽可能互相接受对方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结果[4-5],并对不接受原因作出解释,并且采用了更精准、更可执行的语言表达双方的义务。
1.3 新理念产生的新影响
伴随绿色低碳发展、劳工与人权保护等新社会发展理念的兴起和盛行,技术性贸易措施覆盖领域不断拓展,并且衍生出一些新的形式。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绿色贸易壁垒和蓝色贸易壁垒[6-7]。在绿色贸易壁垒方面,低碳领域的标准和技术法规越来越多,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推进绿色低碳领域的技术法规修订、新标准的研制,并将低碳、环保等技术要求融入到合格评定模式创新和优化工作之中,推动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绿色化”转型和发展。在蓝色贸易壁垒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极力推行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公平运营、消费者问题、动物福利等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标准和合格评定,构成TBT通报最新理由。国际标准ISO 26000将组织治理、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7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一旦被世界贸易组织(WTO)认可,就会成为各国制定国内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的依据,将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产生较大影响。
2 新发展格局下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特征
2.1 通报数量呈现逐步攀升的发展趋势
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新兴产业、质量、贸易等不同领域和维度的竞争愈演愈烈,技术性贸易措施也快速发展,使得通报数量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中华人民共和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官网数据显示,近10年来,全球技术性贸易措施(WTO/TBT-SPS通报)数量增长了近2倍(由2014年通报2814件至2024年通报4913件),每年通报量均超过2000件,近3年每年通报量达到4000件左右。这一方面是由于WTO成员不断增加,各成员透明度意识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各成员日益重视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应用,频繁出台技术性贸易措施[1]。
2.2 实施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征
2024年,全球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数量排前十位的国家(地区)依次为:乌干达、美国、坦桑尼亚、巴西、肯尼亚、欧盟、埃及、中国、日本、泰国,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建立本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以保护国内市场和经济安全,实施主体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但尽管如此,从实施内容上来看,发达经济体仍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和影响着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而新兴国家则主要靠引入发达国家的标准或技术法规以提高本国产品质量。
2.3 覆盖领域呈现显著扩散效应
技术性贸易措施在覆盖行业和领域范围上也呈现出显著扩散效应[2],其特征表现为从一种产品扩散到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甚至扩散到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产品和行业领域。例如,在通报量最大的食品领域中,由于在传统食品领域前期已有较系统的食品法规,新通报更多涉及新型食品(如含纳米材料成分的食品等)、产品标签信息和食品声明方面的法规要求。此外,对轻纺领域而言,欧盟的生态纺织品服装指令初期只针对仅有的几种产品,现如今扩大到腈纶、棉和天然纤维素,几近囊括了全部纺织品和服装范围。
3 新发展格局下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作用路径及应对策略
3.1 作用路径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技术性贸易措施作为国际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政策目标是指导、约束国内生产企业,保证产品性能、质量、安全,保持并提高国际竞争力,经济影响效应则呈现明显的“U型”特征,即短期内可能会对我国经济及产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抑制作用,如口岸处理、退回货物、改变用途等[1],但从长远来看,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实施将对产业发展效益产生反向促进效应[3]。一是在产业技术水平提升方面,为满足目标市场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要求,企业需不断提高研发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产品或服务的技术水平,引导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二是在国内标准法规升级方面,为降低后续可能发生的贸易摩擦,政府部门会加快制定出相关的法规政策,从而推动标准法规的优化升级,整体带动本国标准、技术升级和企业竞争能力;三是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为达到发达国家在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方面的要求,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必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低质或高污染产品实施有效的淘汰机制,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节能和环保意识。
3.2 应对策略
(1)政府层面需高度重视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一方面要作好顶层设计,建立宏观管理机制,充分运用好国际规则,坚决反对任何国家针对中国实施的歧视性政策;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作用,通过打造国家级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做好信息预警及应对指导。
(2)行业协会层面应收集和分析国际市场信息,为会员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国际展会、研讨会等活动,提升会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与进口国相关行业组织的联系,促进双方行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协助会员企业申请相关认证,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企业层面应对各种与技术性贸易措施有关的信息保持高度敏感性,积极申请合格认证,加大研发费用投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12]。
4 结语与展望
本研究深入剖析了新发展格局下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可以看出,无论是新协定、新理念等外部因素的推动,还是WTO成员透明度意识提升、产业体系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技术性贸易措施在推动国内经济发展和促进国际贸易流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展望未来,可以聚焦以下几个方向持续开展相关研究:
(1)深入研究技术性贸易措施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关系。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产业链的布局也在不断调整,研究技术性贸易措施与产业链分工、转移和升级过程中的作用路径,将有助于找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提前做好产业布局规划。
(2)进一步探索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国际贸易的调控机制。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技术性贸易措施在保障人类健康与安全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对国际贸易造成一定影响,厘清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国际贸易的调控机制,有助于平衡国际贸易安全与发展协调发展。
(3)加强对新兴技术领域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领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也将不断涌现,研究这些新兴技术领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特点、影响和应对策略,可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及产业出口保驾护航。
(4)关注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对策。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往往面临更多的困难,研究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及时获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提高应对能力,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随着技术性贸易措施重要性的日益凸显,相关研究需要不断深入和拓展,为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崔路. 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23)[M]. 第一版. 北京: 中国商务出版社, 2024: 114-131.
[2]杨勇.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要素禀赋升级效应研究[M]. 第一版.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20: 39-43.
[3]韩雯. 外国技术标准的贸易促进效应研究[D]. 杭州: 中国计量大学, 2018.
[4]刘灵熠,梁超梅. 关于RCEP国家贸易研究的文献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21): 64-66.
[5]胡筱涵. CPTPP对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影响及中国对策[J]. 现代商业, 2023(24): 67-70.
[6]刘锦涛.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J]. 中国外汇, 2024(20): 26-29.
[7]薛燕. 蓝色贸易壁垒的贸易效应及我国出口企业应对机制分析[J].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1, 30(6): 72-76.
[8]符迈进, 王欢雪, 张兴海, 等. 国际技贸措施对移动通信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研究[J]. 中国标准化, 2024, (19): 252-257.
[9]郑少锋, 王思颖, 李伟才, 等. 中美通报技术性贸易措施(TBT)差异比对与发展趋势分析[J]. 国际商务财会, 2024, (5): 44-47.
[10]管旭琳, 刘颖, 邓敏, 等. 特别贸易关注视角下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江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析——以农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为例[J]. 标准科学, 2024, (1): 59-63.
[11]李毅. 数字贸易背景下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 价格月刊, 2023, (11): 87-94.
[12]陈雯, 范茵子, 林冰. 技术性贸易措施与中国出口企业创新[J]. 国际经贸探索, 2023, 39(5): 52-67.
基金项目:2023年度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质量基础设施效能研究)开放课题(2023QT0008YSS)
第一作者:孙芳芳(1987—),女,汉族,山东威海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技术性贸易措施领域研究,E-mail: sfftbt@163.com
1. 海关总署国际检验检疫标准与技术法规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1
2.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质量基础设施效能研究) 北京 100028
1. Research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ndards and Technical Regulations, Beijing 100031
2. Key Laboratory of Quality Infrastructure Efficacy Research,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Market Regulation, Beijing 1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