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提升内陆口岸通关效能的改革路径和措施研究
作者:董昕伟 赵野 戴骏 韩照志
董昕伟 赵野 戴骏 韩照志
董昕伟 1 赵 野 1 戴 骏 1 韩照志 2
摘 要 本文通过重庆海关所属重庆港海关在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提升通关效能的实践探索,从口岸物流时间、口岸物流成本、安全保障能力、带动经济能力4个方面分析影响内陆口岸通关效能的因素,并结合重庆港海关的具体做法经验,针对性地提出改革路径和措施建议,为提升内陆口岸通关效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内陆口岸;口岸物流时间;口岸物流成本;安全保障能力;带动经济能力;改革路径和措施
Exploration of Reform Path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learance Efficiency of Inland Ports
DONG Xin-Wei 1 ZHAO Ye 1 DAI Jun 1 HAN Zhao-Zhi 2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ractices of Chongqing Port Customs, under Chongqing Customs, to enhance customs clearance efficiency at the Guoyuan Port National Logistics Hub. It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port clearance efficiency from four perspectives: port logistics time, logistics cost, security assurance, and economic driving capacity.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Chongqing Port Customs,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inland ports, and proposes specific reform paths and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clearance efficiency of inland ports, forming a virtuous cycle of continuously reducing port logistics time and cost, enhancing port security guarantee capability, and boosting port driving economic capacity.
Keywords inland port; port logistics time; port logistics costs; security guarantee capability; drive economic capacity; reform path and measures
口岸通关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涉及社会交通、港口作业、开箱查验、实验室检测鉴定等各方面,由口岸运营企业、代理企业、进出口企业和口岸管理部门等多个主体协同完成,既是守护国门安全的前沿,又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窗口。内陆口岸更是建设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高水平开放格局的重要节点。如何更好地防范口岸各类风险、协调口岸各主体高效作业、压缩口岸物流时间和成本、扩大口岸通关货物种类及规模是提升内陆口岸通关效能的关键所在。
1 影响口岸通关效能的因素
口岸物流时间、口岸物流成本、安全保障能力、带动经济能力是影响口岸通关效能的四方面主要因素。
1.1 集装箱货物的口岸物流时间
按照是否需要开箱查验分类,口岸集装箱分为需要开箱查验和不需要开箱查验两大类,其中,需要开箱查验集装箱占比小,不需要开箱查验集装箱占比大。客观分析这两类集装箱口岸物流时间的构成和关系能更准确统计整体的口岸物流时间。
为确保进出口集装箱货物不耽误船期或班列发车时间,代理企业会提前告知进出口企业需要为可能的、不确定的开箱查验预留数天通关时间,该时间称为预留查验时间。
需要开箱查验集装箱的口岸物流时间由首次堆存时间、调箱时间、短驳时间、放箱时间、检查时间、抽样时间、送样时间、检测鉴定时间、处置时间、放行时间、二次堆存时间、登上交通工具时间等时长构成。其中,调箱时间、短驳时间、放箱时间、开箱检查时间、抽样时间、送样时间、检测鉴定时间、处置时间、放行时间等与查验相关联的时间称为查验时间。查验时间由口岸运营企业与口岸管理部门的作业效率和协同程度共同决定。不需要开箱查验集装箱的口岸物流时间一般由堆存时间和登上交通工具时间构成,其中堆存时间包含有预留查验时间。
查验时间与预留查验时间成正比关系,查验相关各环节时长均影响预留查验时间。压缩查验相关的各环节时长能压缩预留查验时间,从而压缩所有进出口集装箱货物的口岸物流时间,提高口岸整体物流效率,有利于提升在世界银行对各国口岸营商环境评价中的排名[1]。同时,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口岸物流时间主要取决于需要开箱查验集装箱的口岸物流时间。
1.2 集装箱货物的口岸物流成本
口岸运营企业承担口岸物流作业、交通工具调度、集装箱调配、集装箱开箱掏箱等任务,其成本包括燃料费、电费、人工费、设施设备折旧费、基础建设资金成本等。代理企业熟悉口岸通关流程,受进出口企业委托代为其办理集装箱货物的订船(班列)、订舱、订箱,以及报关和陪同开箱查验任务,其成本包括场地租金、办公费、人工费等。进出口企业口岸物流成本包括代理报关费、堆存费、调箱费、短驳费、滞箱费、口岸物流资金占用成本等费用[2],其中,报关费、堆存费、调箱费、短驳费通常由代理企业向进出口企业收取包干价,但因进出口企业的原因产生额外的滞箱费、堆存费、检疫处理费、罚款等由进出口企业承担。海关、海事等口岸管理部门的公共资金成本相对较为固定。
进出口货物的资金占用成本与口岸物流时间成正比,口岸物流时间越长,其资金占用成本越高,其中,鲜活货物的品质损失成本与口岸物流时间成本成正比,口岸物流时间越长,其品质损失成本越高。随着口岸物流规模的增加,口岸运营企业对船舶(班列)调度、集装箱调配的便捷性增加,即进出口企业更容易订船(班列)、订舱和订箱,平均每个集装箱分摊的口岸运营企业成本呈下降趋势[2]。同时,代理企业所代理的进出口集装箱量增加,代理企业向进出口企业收取的包干价也呈下降趋势。因此,口岸物流时间下降、口岸物流成本下降与口岸物流规模扩大三者将形成良性循环。
1.3 口岸安全保障能力
分析口岸安全保障能力,应主要关注以下6个方面。
(1)依靠门式探测仪对集装箱开展无干扰不开箱的普查初筛,以及依靠人力应用手持式仪器对货物进行开箱查验,防范集装箱货物辐射超标风险。其中,应考虑是否对集装箱货物进行全面普查初筛,以及开箱查验人员知识、技能和经验等因素。
(2)依托大型X光检查设备对集装箱进行不开箱初筛检查,依靠人力对集装箱开展开箱彻底查验,防范集装箱夹藏夹带、伪瞒报的情况。这一环节主要涉及计算机智能审图、人工审图和现场人工开箱查验的能力和水平。
(3)依靠人工对集装箱开展开箱查验,可有效截获集装箱携带的外来有害物种和病媒生物,这主要取决于开箱查验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4)通过加大对进出口企业人员的口岸业务培训,提高进出口企业守法意识和质量安全管控能力,在合同签订、生产、备货、装箱阶段提前预防各类跨境安全风险,规范装箱,避免报关时出现漏报、错报等错误或违规嫌疑,有效降低进出口货物违规风险,同时降低口岸物流时间和成本。
(5)由于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偶发性,查验覆盖率越高,口岸安全保障越高。非侵入、无干扰、不开箱的X光机快速普遍筛查是提高查验覆盖率的有效方法。
(6)任何违法违规案件查发、有害生物外来物种截获等均来自于对集装箱的开箱查验,而违法违规、有害生物外来物种入侵事件的发生是小概率风险事件,因此,应建立起全覆盖、非侵入、无干扰、不开箱快速普遍筛查和基于快速普遍筛查和数据分析的开箱检查精准布控机制。
1.4 内陆口岸辐射带动经济能力
内陆口岸辐射带动经济能力体现在以下3个层面:一是除普通进出口货物外,口岸具备的粮食、水果、肉类等指定监管场地的种类数量。二是各类进出口货物的实际通关集装箱量、数重量和金额等规模数量。三是物流速度加快、成本下降以及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将有利于促进更多产业链供应链急需的货物种类能够直接运输到内陆口岸通关,如矿石、水果、粮食等货物种类,内陆口岸将具有基本等同于沿海、边境口岸的功能[3]。
2 提升口岸通关效能的实践探索
严密监管和便捷通关是提升口岸通关效能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为此,本文以重庆海关所属重庆港海关进行的实践探索为例进行分析。
2.1 加强口岸基础建设
指导口岸运营企业先后建成综合查验场地1个,进口肉类、水果、粮食等3个指定监管场地,开设港口铁路专用线海关临时监管场地,加快建设鱼嘴铁路货运站海关监管作业场所。
建成H986大型集装箱X光检查系统2台,其中1台为双视角双发射器的不停车快速检查设备,单车检查仅需要12 s,还配备了门式核辐射探测仪2台、小型X光机1台、口岸外来生物监测系统3套。建成口岸有害生物外来物种初筛实验室1个,有害生物外来物种的口岸监测、检出和处置能力大幅提升。
2.2 推进科技创新应用
运用电子围网技术在长江航道区域划设海关监管场所前置区域,对进口集装箱以及船舶信息提前收集,实施船舶靠港与海关作业的并联运行,配合码头智能理货设备,实现不需要开箱查验集装箱船边放行,港口作业运行效率提升30%。探索远程视频监管,对排除相关风险的货物允许在施封并在远程移动视频监控下从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提离到企业仓库完成后续监管,避免产生货物的滞箱费和仓储费。
2.3 强化口岸安全保障
在出口集装箱物流通道上开展先期机检,严防夹藏夹带禁限物品,避免布控查验时二次机检。对没有机检指令但需要开箱查验集装箱进行无指令机检,为人工查验提供机检图像辅助,提高查发效能。开展现场即决式布控,根据企业基础数据、贸易频次、贸易数量、货物种类、新旧程度、运输路线以及国家(地区)等综合因素,筛选高风险报关单进行布控查验。同时,定期开展口岸外来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监督。
2.4 提高服务水平
畅通与进出口企业的沟通交流,调研进出口企业的困难和需求,群策群力,发挥合力,在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设立“7×24”小时预约查验功能,对生鲜易腐和急需快速通关货物优先查验,开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内段运费抵扣,率先成功完成多项改革试点任务。
3 内陆口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无需开箱查验集装箱已顺利实现船边放行,需开箱查验集装箱也已具备直运查验场地的条件。若能实现需开箱查验集装箱直运查验场地,不仅能够直接压缩查验时间,还能压缩无需开箱查验集装箱的预留查验时间,从而压缩所有集装箱货物的口岸物流时间。与此同时,可有效降低相关的吊装费、短驳费和仓储费等物流成本,节省了口岸管理部门的公共资金开支、口岸运营企业运营成本和进出口企业物流成本。
当前,应用门式辐射探测仪器和H986设备可开展大范围的顺势普查初筛,能够在不影响口岸物流效率的前提下提升布控开箱查验的精准度和截获数量,这也可以有效防范进出口集装箱辐射超标、夹藏夹带、伪瞒报所带来的风险。同时,随着国际贸易标准化声音图像数据应用力度的不断加强,实现对进出口集装箱的无感监管,也进一步降低了各类口岸的安全风险。
虽然进出口集装箱在内陆口岸直接通关的时间和成本优势明显,但直接运输到内陆口岸通关的集装箱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内陆集装箱口岸的规模效应尚未显现,口岸运营企业还面临着一定的成本压力。因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内陆口岸的提速降本措施,将进一步释放其带动内陆经济发展的作用。
4 提升内陆口岸通关效能的措施建议
结合工作实践和相关分析,本文作者建议在口岸通关各环节中采取以下措施。
4.1 试点需开箱查验集装箱直运查验场地
充分认识压缩需开箱查验集装箱口岸物流时间的重要性,进一步拓展电子围网技术的应用,按企业自愿原则,选取重点企业、重点商品试点开展需开箱查验集装箱直运查验场地,避免集装箱货物因为开箱查验产生的调箱、短驳环节,减少查验时间和预留查验时间,最大化压缩进出口集装箱货物在口岸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
4.2 探索检测鉴定新模式
一是探索现场快速鉴定模式。对结果显而易见的取样送检鉴定项目采用快检仪器、采信第三方检测报告、执法互助等模式由现场快速鉴定,尽量避免在口岸通关环节送实验室进行检测鉴定。二是探索特定项目初筛实验室鉴定模式。对特定项目检测鉴定由本地实验室先进行初筛,对初筛能够排除相关风险的直接放行,对初筛不能排除相关风险的,转送具有特定项目检测鉴定资质的外地实验室完成鉴定。
4.3 试点先期机检全面初筛查验新模式
升级H986快检功能,优化集装箱口岸物流路线,对进出口集装箱实行先期机检全面初筛查验,实现对所有集装箱海关查验全覆盖[4]。开展先期机检数据与报关数据的比对筛查,充分发挥智能审图功能,严防禁限物品夹藏夹带和伪瞒报。降低开箱查验布控比例,对机检发现问题线索进行即决布控开箱查验,提高开箱查验效能。
4.4 进一步探索国际贸易标准化声音图像数据应用
对进口集装箱货物开展企业境外自验,在自愿的基础上由进口企业委托第三方对进口货物按标准程序开展境外自查自验,并对自查自验、消毒、除虫除害、装箱、上锁、运输至国内的全过程自主采集国际贸易标准化声音图像数据,并将数据共享给相关各方,将各方监管要求提前融入到企业自主行为中,实现在国境外提前设置“首道风险防线”[5],在国内内陆口岸设置“第二道风险防线”,确保国门安全的同时,促进更多品类货物直接在内陆口岸通关。
对出口集装箱货物开展企业产地自验,在自愿的基础上,由出口企业在国内生产地按虚拟集装箱空间堆存,按标准程序开展自查自验,并对自查自验、装箱、上锁、运输至口岸的全过程采集标准化声音图像数据,并将数据共享给相关方,将各方监管融入到企业自主行为中,确保属地检验货物与实际出口货物一致,实现在国内口岸便利通关,同时为在境外便利通关创造条件。
4.5 探索未开箱查验集装箱检疫新模式
企业发现未开箱查验集装箱中存在病媒生物、检疫性杂草等外来物种,对能立即封闭集装箱门并主动报告海关,由海关提供远程技术指导完成消杀作业的给予奖励[6]。
4.6 增加远程智能装备
加大对智能眼镜、监管无人车等远程智能装备的研发和应用[7],一方面实现对内陆口岸多个应用场景的实时监管,节省口岸监管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为企业采集国际贸易标准化声音图像数据和获取海关技术指导提供远程智能硬件支持,发挥多方合力,共同提升口岸国门安全保障能力。
5 结语
提升内陆口岸通关效能是压缩口岸物流时间、降低口岸物流成本、提高口岸安全保障能力的动态同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陆口岸辐射带动内陆经济的能力也不断提高。而内陆经济发展后又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压缩口岸物流时间和成本、提升口岸安全保障能力,如此往复,未来将逐步形成内陆口岸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宇佳. 新形势下外贸企业进出口通关障碍及解决办法[J]. 对外经贸实务, 2020, (3): 66-69.
[2]唐卫红, 齐欣, 朱红伟. 通关成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影响[J]. 商业经济研究, 2020, (16): 157-159.
[3]赵冰琴, 杨帆, 屈佳熹. 内陆城市发展口岸经济提升双向开放水平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 [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 (1): 25-32.
[4] 谢海泓, 张逸雷, 邱明明, 等. 青岛“先期机检+船边直提”模式研究[J].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23, 36(4): 133-135.
[5] 董昕伟, 冉从勇. 国际贸易标准化声音图像数据在海关监管中的应用探索[J]. 中国口岸科学技术, 2024, 6(7): 18-23.
[6] 刘涛, 李娜. 黄岛局实施远程视频查验监控新模式[N]. 中国国门时报, 2007-12-27(005).
[7]张茂盛, 马全宇, 赵继锋, 等. 基于“AR+5G+AI”的海关远程指导可视化查检新模式及应用[J]. 中国口岸科学技术, 2020, (10): 40-45.
第一作者:董昕伟(1973—),男,汉族,重庆璧山人,本科,主要从事海关口岸监管工作,E-mail: 16765979@qq.com
1. 重庆海关 重庆 400000
2. 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 北京 100005
1. Chongqing Customs, Chongqing 400000
2. Comprehensive Business Department of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Customs, Beijing 100005